详情回顾
2月初,刘姓检验师及其30名队友完成了科兴疫苗2剂接种,另有3名队友由于个人原因仅接种了1剂。
3月3日,核酸检测阴性;
3月4日,进入封闭隔离病区,一直在封闭隔离状态下工作和生活,与外界没有接触。主要工作包括采集确诊病例的鼻咽拭子,并进行血液,尿液以及粪便检测。该项工作由两位检验师轮流执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抗击疫情以来,刘姓检验师已3次进入隔离病区工作,每次连续工作21天,本次为第4次进入隔离病区。
3月6日和3月12日,刘姓检验师在护士的协助下,为乌兹别克斯坦回国确诊患者(疑似传染源)采集鼻咽拭子(左右鼻孔)和口咽拭子。
3月11日,每周例行核酸检测阴性。截至3月16日,每日监测体温均正常。
3月17日8时35分,出现头痛,体温37.9℃,胸部CT双肺可见云絮影,核酸检测结果可疑。当日省、市两级疾控中心再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3月18日凌晨,经省市联合专家组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诊断后,她立即被转移到隔离病房进行治疗。33名队友立即被转移到另一家定点医院进行隔离观察。3月17日至3月19日进行的三次连续qRT-PCR检测均为阴性,无发烧或其他不适。
3月18日下午,陕西省卫健委官网对外发布确诊病例报告。
3月19日,最高体温为37.2°C。咳嗽症状略有加重,出现口干和轻微的嗅觉下降。抗体检测显示IgG阳性和IgM弱阳性,总抗体的化学发光分析显示为强阳性,COI值(cut off index)为1,368(图1)。
图1:患者医疗工作,临床过程和病毒学检测的时间表
3月20日,体温正常,嗅觉略有改善。核酸检测呈弱阳性(Ct值:37)。次日起症状逐渐消失。整个病程中她的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水平,未进行吸氧。
4 月 9 日,刘姓检验师康复并从隔离病房出院。
病毒来源:为境外输入病例采集鼻咽拭子时感染
该病例是自2020年3月以来,在新冠救治定点医院的隔离区工作的医护人员中发生的首次感染。
调查人员对3月17日获得的咽拭子样本进行了完整的病毒基因组测序,由于样品的病毒载量低,因此只能获得基因组82%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是COVID-19变种B.1.1.7谱系病毒,与隔离病房中2名于3月5日从乌兹别克斯坦返回中国的COVID-19患者的分离株具有高度同源性。刘姓检验师曾于3月6日和3月12日为这两位患者采集鼻咽拭子。
由于当时西安并未出现疫情,且进入隔离区之前和之后7天的常规病毒qRT-PCR测试表明,刘姓检验师基本不可能在隔离区之外被感染。
为什么是她?
在确诊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刘姓检验师的33名队友以及3,000多名同院医护人员及其家人中均未发现感染病例。
为什么是她呢?报告中给出了解释。
3月12日,该检验人员先后为两位患者采集了两个鼻咽拭子和一个口咽拭子,这是一个高风险的操作过程,患者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或干呕,从而短时间内排出高浓度的新冠病毒。
同时,报告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这位检验人员患有慢性鼻炎,这可能是造成她口呼吸倾向的原因,也会增加吸入病毒的风险。虽然慢性鼻炎对新冠病毒易感性的潜在影响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易感性风险更大。
因此,报告认为除了个体差异、疫苗转运接种过程的技术原因外,高危暴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可能是导致这起轻度突破性感染的原因。
症状轻、病程短、传染性低
极可能得益于疫苗接种
报告称在完成新冠疫苗2剂次接种14天后,包括刘姓检验师在内的31名医护人员均呈现血清新冠抗体阳转,特别是该检验人员发病2天后的血清抗体滴度极高(图2),说明疫苗免疫有效。
图2. 患者及其33位同事的COVID-19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显示为紧密接触)。用市售化学发光试剂盒测定COVID-19病毒的抗体滴度。截止指数(COI)值显示在Y轴上。(A)总抗体(总抗体);(B)免疫球蛋白G(IgG);(C)免疫球蛋白M(IgM)。
同时,从这名检验人员的临床过程来看,该患者症状轻、病程短,病毒载量较低几乎没有传染性,这极大可能是得益于新冠疫苗接种。
报告中也再次提醒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病人临床救治是高危医疗行为,即使接种疫苗后,仍需正确的个人防护和良好的临床操作。良好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正确的个人防护对于降低医院获得性感染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