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凝血功能报告单如何解读?

2021-06-22 11:47:32来源:基层检验网
凝血指标

1. 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应外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应有正常对照,超过对照3s为延长。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TF暴露,激活Ⅶ,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如DIC后期)、SLE、口服抗凝剂首选监测指标:PT延长2-3倍(即超过对照值的3倍);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从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例如:用你实验室凝血活酶测评血浆的PT结果为14秒;用实验室同一凝血活酶检测正常血浆的PT结果为13.5秒;则比值为:14/13.5=1.04。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且更准确,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用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异常。>正常对照10s为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APTT延长见于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和XI 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 及因子XI 缺乏症;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陷:如FV、FX、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严重肝病、DIC、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普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使APTT延长1.5-2.5倍。华法林导致PT延长,肝素、低分子肝素导致APTT延长。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等情况。 

4. 纤维蛋白原浓度(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可以促进血小板的聚集,促进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和收缩,增加血液粘滞性和外周阻力,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胶原和去氧核糖核酸合成,趋化单核/巨噬细胞向内膜下迁移,促进红细胞粘着和血栓形成。

FIB增高:导致血沉增快的最主要的血浆蛋白。FIB超过正常值上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

FIB减低:肝功能受损的疾病、DIC、药物如雄激素等、遗传性异常FIB血症。

 5. 凝血酶时间(TT):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原后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说明纤溶亢进,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纤溶亢进期)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TT 缩短无临床意义。

临床部分常见凝血结果解读

1.PT延长为主,AFTT基本正常:

PT延长,在临床最常见的是服用香豆素类药物,如华法林。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影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因子、Ⅶ因子、Ⅸ因子、Ⅹ因子)合成,而Ⅶ因子是其中半衰期最短的凝血因子,故外源性凝血途径最早受到影响,PT最早出现延长。

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头孢类抗生素大量使用,鼠药中毒,原理与华法林作用相似。

PT延长,较少见的情况还有凝血因子Ⅶ的缺陷。 

2.APTT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

APTT延长,临床常见的是肝素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口服Xa因子抑制剂,口服凝血酶抑制剂也会引起APTT延长。TT可伴有延长,但TT延长不如APTT延长明显,PT试剂中常含肝素抑制剂,故PT常不受小剂量肝素影响。APTT不能够被纠正试验纠正。肝素能被鱼精蛋白中和,故鱼精蛋白中和试验阳性。

如未使用抗凝药物,应做APTT纠正实验,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1:1混合后做APTT纠正实验。若APTT能纠正,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异常;如APTT不能纠正,意味着存在凝血抑制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质等。

纠正试验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浆与正常人的混合血浆按照比例混合后,重新检测,主要用于筛查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常规的APTT检测结果只反应了体内50%的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活性,也就是说只有体内凝血因子降低>50%时,其检测时间才延长(此时临床上出血风险增高)。患者血浆在加入混合正常人血浆100%的凝血因子,使混合后血浆中含有≥50%的凝血因子,可使检测结果纠正至正常或明显缩短。

3.纤维蛋白原(Fib)降低

Fib降低会引起PT、APTT和TT延长,而TT最容易受影响。

(1)纤维蛋白原消耗增多

①原发性纤溶亢进,如溶栓状态

②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

③使用蛇毒血凝酶类止血药物,如邦亭。

(2)纤维蛋白原生成减少

①严重肝病

②药物的影响,如左旋门冬酰胺酶等

③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④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可用PT衍算法测得Fib的量。

4.PT和APTT缩短

PT、APTT缩短,FIB升高:表明患者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可结合高凝状态监测D二聚体等指标。临床上,建议医生防范血栓风险。

5.PT、APTT都延长:

(1)FIB水平低、患者使用将纤维蛋白药物均可导致PT、APTT延长。

(2)肝病、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以及抗凝治疗也会引起两者延长。

(3)也可能是凝血过程中共同通路的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V、X异常,以及凝血酶原(Ⅱ因子)、纤维蛋白原(I因子)异常。

哪些因素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1. 生活习惯
饮食(例如动物肝脏类),吸烟、饮酒等也会影响检测;

2. 药物影响
(1)华法林:主要影响 PT 和 INR 值;

(2)肝素:主要影响 APTT,可延长 1.5 ~ 2.5 倍(进行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尽量在药物浓度降低或者药物过了半衰期后采血);

(3)抗生素: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可以造成 PT、APTT 的延长,有报道称青霉素含量达到 2 万 u/ML 血液时,可使 PT、APTT 延长 1 倍以上, INR 值也延长 1 倍以上(曾有报道静点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凝血异常的案例)

(4)溶栓的药物;

(5) 输入脂肪乳类的药品可对检测结果干扰,遇到严重脂血标本可以通过高速离心来降低干扰;

(6)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噻氯匹啶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3. 采血因素:
(1)枸橼酸钠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通常为 1:9,并充分混匀。有文献报道,抗凝剂浓度的增加或减少都对凝血功能检测有影响,血液量增加 0.5 mL 时可缩短凝固时间;当血液量减少 0.5 mL 时可延长凝固时间;

(2)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混入;(3)压脉带时间尽量不要超过 1 min,压脉带压得太紧或时间太长,会因结扎使因子Ⅷ和组织纤溶酶源激活剂(t-pA)释放,注入血液太用力也会是血细胞破碎激活凝血系统。

4. 标本放置的时间和温度影响:
(1)凝血因子 Ⅷ、Ⅴ 及其不稳定,随着放置时间延长,保存温度升高,凝血活性逐渐消失,因此血凝标本采集后 1 小时内送检,2 小时内完成检测,以免引起 PT、APTT 延长。

(2)不能及时检测标本应分离血浆加盖冷藏 2 ℃ ~ 8 ℃ 保存。

5. 中/重度溶血、脂血标本
发生溶血的样本具有与血小板第 Ⅲ 因子相似的凝血活性,可以缩短溶血血浆的 TT、PT、APTT 时间,降低 FIB 含量。

6. 其他
低温、酸中毒和低钙血症均可导致凝血酶和凝血因子不能有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