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由于泌尿系统疾病需要接受手术,血小板低令外科医生颇为担心。
血小板差异大,初审把关不严!
于是该院检验医师再次查看仪器原始结果,赫然发现,仪器提示有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直方图尾部有不规则抬高,白细胞散点图下方有一群非白细胞群。由此看来,当班医生没有严格执行复检规则。而且,用枸橼酸钠抗凝采血,结果依然类似。与此同时,患者还做了血小板形态检查,提示血小板未见明显减少,可见大血小板,偶见2-3个血小板有聚集现象。
同一样本,不同医院交叉比对!
是电阻抗法无法识别大血小板?于是,用血小板通道荧光染色法再次复查该样本,结果却仅为63×109/L。是仪器准确性存在问题,还是样本问题?
恰好,这个省级医院和当事医院距离颇近,为了比对一下仪器结果,当事医院派人把样本送到该省级医院检测,结果也是62×109/L。而把该省级医院前一天的样本送到当事医院复查,结果是61×109/L。但是该省级医院报告的结果是92×109/L,莫非是该医院用手工计数后报告的结果?因为是急诊夜班的同志报告的,未能找到该同志核实。
手工计数,相信哪个方法?
方法一:血片估算。当事医院再对血小板形态检查的血片复核,用以下方法估算:,血小板估算结果=计数100个白细胞时血小板数/100个白细胞×仪器的白细胞数。结果,数100个白细胞时,看到了1784个血小板,白细胞是5.01×109/L,所以血小板为89.38×109/L。
方法二:草酸铵稀释液法。380微升稀释液+20微升样本,计数五个中方格血小板数,结果约为70×109/L。镜下仍能看到血小板有少量聚集。
上述两个方法,都不够准确,方法一涉及到血片推片情况,视野的选择,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分布;方法二,充池的情况,盖玻片的情况和计数池构成的体积是否达标,镜下血小板形态的辨认,大血小板和白细胞的鉴别。两者都存在的,是血小板聚集的问题。
最后一种方法,您还愿意抽血吗?
第二天,患者又带了另一张隔壁医院的化验单结果,血小板为95×109/L,矛头似乎直指当事医院,就是你们不准!
那么到底怎么报告结果?当事医院和患者沟通,患者也是心平气和,只希望能拿到准确结果,早日手术。最后一种方法,我们到仪器旁边抽血,马上上机,马上推片和稀释。患者欣然接受。
于是在仪器旁采血,用注射器采血:
1.打到反应杯无抗凝剂立刻直接手工上机,
2.打到血常规管混匀后立刻上机。
结果1血小板无结果,原来是仪器三个通道的结果差异太大,无法求平均值;结果2为105×109/L,仪器无任何提示。
30分钟后,重测该血常规,结果为90×109/L。
60分钟后,重测该血常规,结果为60×109/L。
终于找到了解释!
原来,从化验单上,发现该患者在其他两家医院都是晚上急诊急查,从采样到出结果,时间都在15分钟左右,而在当事医院,由于病人多,样本量大,出结果时间有1小时,此时血小板聚集明显,结果已经下降显著。
当事医院和患者耐心解释,由于该血小板对任何抗凝剂都聚集,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聚集越明显,在我院由于时间限制,所以得出了较低的结果,在其他医院则较快出结果,相对可靠,但最可靠的,是本次结果105×109/L。
可以放心手术了!
病人拿着最新的化验单,满意离去。
关于血小板报告的一点反思!
1、血小板聚集。仪器有提示,血片能看到聚集。更换抗凝剂,枸橼酸钠、甚至肝素,可以解除。不能解除?采样后立即上机。
2、大血小板。仪器有提示血小板聚集和(或)巨血小板,血片能看到。改用光学法?并不一定能得到真实结果,可靠性有待考证。血片估算?有风险,操作规程没有此依据。草酸铵稀释法?对器材要求较高,对检验人员辨识血小板的能力要求较高。
3、那么大血小板怎么报告结果?仅备注血小板已复核,按原始结果发报告?窃以为,不妥。该结果做到了自我保护,但是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要打问号。因为这并不准确,手术刀下还是不下?
还是考量血片和稀释液法的情况综合报告吧,这是个难题,对于一线的年轻的检验人员而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集大家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