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看似平常的检验单,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易被忽略的故事。面对异常的检验结果,简单的复查可能并不能直达真相,往往需要从原理出发、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检验结果。本文分享一个因“动感单车”入院患者心肌酶谱异常案例。
案例经过
22岁年轻女性,心肌酶谱出现异常结果:肌酸激酶(CK)为-22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7795U/L。CK为负值,那么CK-MB还可信吗?
质控在控、仪器状态良好,查看反应曲线,提示CK和CK-MB超过线性范围。CK出现负值是因为活性太高,超过线性范围,底物耗尽所致。将样本稀释后测得CK为105585U/L,但奇怪的是,同样为线性报警,稀释后测得的CK-MB为545U/L,反而比稀释前大幅降低,那么前后两次检测中哪个才是准确的结果呢?
我们立即与临床医生沟通,得知该患者2天前曾进行“动感单车”剧烈运动,后开始出现双侧大腿疼痛,小便颜色变深,并伴轻微恶心的症状,但心电图结果正常。
其他异常检测结果如图1:酮体3+,尿蛋白2+,潜血3+;谷草转氨酶(AST)超过危急值,谷丙转氨酶(ALT)中度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及AST;肌红蛋白(MGB)超过检测上限,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正常。
综合患者症状、病史以及检查结果,最后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因进行剧烈的“动感单车”运动而造成骨骼肌损伤是导致CK升高的主要原因,而骨骼肌中的CK又绝大部分为CK-MM,CK-MB含量很少,因此稀释后的CK-MB数值才是真实的结果。
案例分析
临床分析
DOCTOR'S
横纹肌溶解症(RM)是指各种原因导致横纹肌细胞受损使细胞内容物崩解后释放入血,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竭等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病因包括物理性(挤压与创伤、运动及肌肉过度活动、电击和高热等)和非物理性原因(药物、毒物、感染、电解质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1]。肌痛、乏力和深色尿是横纹肌溶解症典型的“三联征”。
该患者症状由剧烈运动引起,表现为双侧大腿疼痛、小便颜色变深、轻微恶心,本案例中患者的检测结果显示CK、AST和MGB急剧增高,符合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当CK>5000U/L时,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将明显增加,而该患者CK高达105585U/L[2],万幸的是,其肌酐、尿素和电解质的检验结果正常,未出现明显的急性肾损伤症状。通过给予大量的补液,碱化尿液,利尿,保肝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CK、CK-MB、AST和MGB等多个指标均迅速回落(图2)。
检验分析
DOCTOR'S
AST在心肌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骨骼肌等,在心肌损伤、骨骼肌损伤及肝损伤中均会升高;ALT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其次为肾脏、心脏和骨骼肌等,其更为灵敏地反映肝损伤。CK在骨骼肌和心肌中含量最为丰富,是反映肌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同工酶CK-MB在心肌损伤时升高。
MGB则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当大量肌肉组织破坏时,MGB从细胞中释放入血并从肾脏滤过,使血、尿MGB浓度明显升高,出现深红棕色的肌红蛋白尿,尿隐血试验阳性而镜检可无明显红细胞。
cTnI是急性心肌梗死特异的标志物。该患者没有肝炎病史,AST升高程度远大于ALT,与急性肝损伤时一般ALT>AST的情况不符,且CK和MGB都很高,因此与肝脏疾病的关联性不大。同时,该患者虽然CK很高,但CK-MB比例却并不高(仅为0.5%);MGB很高,但cTnI正常,故可基本排除心肌疾病。结合患者发病前有剧烈运动的病史,可以判断为骨骼肌损伤。
本实验室CK-MB检测采用的是免疫抑制法。CK是由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其同工酶有:CK-MB、CK-BB、CK-MM,因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清内CK-BB极少,故免疫抑制法对其忽略。当用抗CK-M单体的抗体将M亚基完全抑制时,CK-MM会完全失去活性,而CK-MB活性失去一半,所以测定值乘以2为CK-MB的活性结果。
鉴于方法学等原因,CK-MB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甚至于CK-MB活性超过总CK活性。本案例中,CK-MB的真值为稀释后测得的545U/L,原倍做出来的值7795U/L为假性增高,原因是血清中CK活性过高,未完全被抗CK-M抗体封闭,从而造成CK-MB测定值高于其真值。治疗后患者CK和CK-MB活性迅速下降,第8天CK-MB已降至正常值。
知识拓展
CK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分布不同,骨骼肌中的CK绝大部分为CK-MM(98%~99%),极少部分为CK-MB(1%~2%);心肌中80%左右为CK-MM,20%左右为CK-MB;脑组织中全部为CK-BB,胃肠道、子宫平滑肌也是以CK-BB为主[3]。
临床中偶尔出现CK-MB活性大于总CK活性的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正常机体中通常无CK-BB,但若伴相关疾病(部分脑部疾患、严重平滑肌损伤和某些恶性肿瘤等)时机体将释放大量CK-BB,所获取的数据也变为CK-MB与CK-BB中B亚基之和,若此时将结果乘以2,将导致CK-MB活性假性升高;
②巨CK1(酶与免疫球蛋白的结合物)、巨CK2(不正常低聚的线粒体CK)的存在,因其活性不受抗CK-M单体抗体抑制,可参与免疫抑制法CK-MB的试剂反应,从而导致CK-MB结果偏高;
③CK活性过高,不能完全被抗CK-M抗体封闭,从而造成CK-MB测定值高于其真值;
④样本溶血,红细胞中不含CK,但溶血后红细胞中的腺苷酸激酶(AK)释放入血,能直接参与反应,导致CK-MB测定结果假性增高[4]。
本案例中CK-MB结果出现假性增高,是因为其CK活性过高,不能完全被抗CK-M抗体封闭,从而造成CK-MB测定值高于其真值。该患者转氨酶、CK和MGB均升高,需鉴别诊断肝脏疾病、心肌疾病和骨骼肌疾病。
该患者虽有转氨酶升高,但是AST升高更为显著,且CK升高幅度更高;MGB有明显升高,但CK升高与CK-MB升高不成比例,且cTnI正常,这与一般肝细胞损伤或心肌细胞损伤的酶谱特点不同。再加上尿常规的结果,深色尿,尿酮体3+,尿蛋白2+,潜血3+,结合患者病史,符合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标准。
案例总结
免疫抑制法是目前检测CK-MB的常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容易引起结果的假性增高,结果分析时需谨慎。面对异常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一定要具备火眼金睛,从多个角度分析,结合病史、相关检查结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专家点评
本案例看似简单,在常规工作中也并非罕见,但本文作者通过对病案的逐层分析,抽丝剥茧,让我们明白检验单上小数字背后的大道理——检验单上的每个数据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检验并非只是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而需要通过表面的数字看清背后的检测方法、原理、影响因素等,努力提升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同时,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临床沟通,了解清楚病患的前因后果,从多学科的视角综合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检验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是现代医学的必行之路。
点评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主任技师李朝霞
参考文献
[1]Chavez LO, Leon M, Einav S, et al. Beyond muscle destruction: asystematic review of rhabdomyolysis for clinical practice[J]. CritCare, 2016, 20(1): 135.
[2]Holt SG, Moore KP.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renal dysfunction inrhabdomyolysis[J]. Intensive Care Med, 2001, 27 (5): 803-811.
[3]府伟灵,徐克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18.
[4]李瑞,许召杰,赵鼎等.免疫抑制法检测患者血清CK-MB假性升高原因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