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管壁肉眼见细沙样颗粒挂壁现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案例经过
忙碌的上午将要结束,血常规标本已静置足够时间,按惯例检查血常规标本状态,以防止脂血、溶血等未及时发现影响血常规报告的准确性,这时,一个血样标本引起了我的注意,标本状态如下:
看到血常规管壁细沙样颗粒挂壁,相信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冷凝集,是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回想今天审核的报告中并未发现有MCH、MCHC升高幅度较大的报告,于是查看该标本在仪器上的结果如下:
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冷凝集标本一般来说可见血常规红系指标RBC数量及HCT明显降低,MCV、MCH、MCHC明显升高;而该标本血常规检测的结果RBC数量降低不明显,MCV轻度升高,MCH、MCHC均处于参考区间内;
仪器报警列表中也并未有红细胞聚集相关提醒的报警,难道由于冷凝集素的缘故导致原本偏低的MCH、MCHC反而正常了吗?
既然不清楚,那么就血液涂片见真章吧!镜检结果如下:
左图为低倍镜观察,右图为油镜观察,涂片镜检结果均显示未发现有红细胞聚集成块的冷凝集现象,反而大部分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缗钱状排列的红细胞常见于球蛋白的异常升高,那该患者的生化结果是怎样呢?查看患者生化结果如下
生化结果显示:球蛋白高达85.90g/L,胱抑素C:1.71mg/L高于参考区间,血钙高达2.86mmol/L,加上血常规显示患者贫血、血涂片缗钱状排列的红细胞,想必老师们跟我一样首先想到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于是联系临床医生为该患者加查了血清蛋白电泳、尿蛋白电泳及骨髓涂片,结果回报如下:
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如下:
尿液蛋白电泳结果如下:
骨髓涂片结果如下:
该患者血尿电泳均发现M蛋白且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占ANC77%)并伴有贫血、高钙等表现,符合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1],故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
案例分析
1.血常规管壁出现细沙样颗粒的形成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吗?
我的看法是:多发性骨髓患者球蛋白异常升高,推测是由于异常增多的球蛋白中和了一部分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红细胞发生了聚集,加上过多球蛋白使血液粘度增加,故在短时间内发现了相互粘附的红细胞在血常规管壁的缓慢下降,进而形成了跟冷凝集类似的挂壁现象,血涂片红细胞呈现缗钱状排列证实了红细胞间的相互粘附。
2.那么除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血常规管壁呈现细沙样颗粒挂壁,其他球蛋白升高也会形成吗?
其实这与多发性骨髓瘤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球蛋白的升高,当球蛋白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血常规管壁细沙样颗粒挂壁现象,而且细沙样颗粒挂壁的明显程度跟球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球蛋白含量越高,形成的细沙样颗粒挂壁越明显,并且这种细沙样颗粒挂壁现象形成与冷凝集有明显的不同在于球蛋白异常导致的细沙样颗粒挂壁放置时间较长后挂壁现象会消失。
3.球蛋白异常导致的血常规管壁见细沙样颗粒会影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吗?
我的看法是不会,因为球蛋白升高导致的血细胞粘附并未实质性的导致血细胞的凝集,当血常规分析仪吸取一定量血液进入仪器时,在鞘液的作用下,聚集的血细胞会因为鞘液的作用分开,并不会影响血常规的检测,也不需要特殊处理。
总 结
血常规是临床诊疗中最重要的辅助之一,影响着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出具一份真实可靠的血常规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检验人在审核血常规报告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更应去了解现象的本质原因,为临床医生出具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检验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廖二元.内科学八年制[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许文荣,林东红.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M].第五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