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母胎妊娠结局分析

2021-04-02 17:25:36来源:中国妇产科网

causas-de-los-hongos-genitales-remedios-naturales.jpg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是妇产科最常见的阴道感染,通常被叫做“霉菌性阴道炎”,但正确名词应该是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约占微生物所致阴道炎的1/4-1/3。80%-90%的VVC由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少数由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如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以及热带假丝酵母菌等),近年来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VVC有上升的趋势。

一般认为,VVC是一种内源性疾病,假丝酵母菌是人阴道内20多种微生物中的一种,在10%的正常女性阴道和30%妊娠女性阴道内可以存在而不致病,我们称之为定植。当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大量假丝酵母菌繁殖的状态,女性因此而有症状,往往需要治疗。

假丝酵母菌是怎样的一类微生物呢?

 
 

假丝酵母菌为卵圆形的单壁细胞,成群分布,为双相真菌,有孢子及假菌丝两相。假丝酵母菌假菌丝相的致病能力强,易对宿主的上皮细胞发生粘附和入侵,与抗真菌药物接触后还可以改变其本身的抗原性质而逃避药物的作用。

假丝酵母菌的细胞壁由外向内共分为五层:纤维素、β-葡聚糖蛋白、壳多糖、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前三者是假丝酵母菌吸附和抗吞噬的基础。另外,假丝酵母菌细胞壁上还有补体受体,可结合中性粒细胞使失去吞噬能力。

1.粘附宿主细胞:只有粘附于宿主细胞,菌体才可能出芽,形成假菌丝。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粘附作用是通过菌体表面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糖蛋白受体结合来完成的。

2.形成菌丝:菌丝顶部分泌甘露糖,使其粘附于粘膜上皮,有效获取营养。菌丝能沿皮肤粘膜的沟隙生长,借机械力穿过表皮或上皮细胞,再行繁殖。

3.分泌侵袭性酶类:白假丝酵母菌能分泌多种蛋白水解酶,如碱性磷酸酶,磷脂酶等,辅助粘附上皮细胞损伤组织。

4.炎症反应:假丝酵母菌的菌体成分可激活补体旁路途径,产生补体趋化因子和过敏毒素,造成特异性免疫反应和迟发超敏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局部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VVC的分类

在美国CDC及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公布的诊治规范中均将VVC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

 

阴道菌1.png

不同VVC的处理

VVC分类的目的在于:不同的VVC的处理不同,用药时间和疗程均不同。              

(一) 单纯性VVC   是指正常非孕宿主发生的散发由白念珠菌所致的轻度VVC。

单纯性VVC一般首选阴道用药,可以在下列药物中任选一种,单疗程治疗即可。咪康唑、克霉唑、制霉菌素以及口服用药氟康唑等。

(二)复杂性VVC包括:复发性VVC、重度VVC、妊娠期VVC、非白念珠菌所致的VVC或宿主为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低下者。

1.重度VVC    是指临床症状严重,外阴或阴道皮肤粘膜有破损,按VVC评分标准,评分³7分为重度VVC。

阴道菌2.png

重度VVC应选择延长疗程或加大剂量治疗,症状严重者,局部可应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软膏或唑类霜剂,以迅速减轻或缓解症状。

2.复发性VVC    是指妇女一年内发作4次或以上VVC者。

治疗方面应包括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根据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药物。在强化治疗达到真菌学治愈后,给予巩固治疗至半年。

3.妊娠期VVC    VVC是常见的妊娠合并症,其发病率约为15%。妊娠是VVC的易发因素之一。

VVC对母儿的影响

(1)VVC在妊娠后3个月的发病率最高,妊娠期复发也很常见,由于发病因素不能去除,治疗效果不如非孕妇。在妊娠期的VVC特点是阴道分泌物特别多,且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严重的外阴瘙痒或烧灼感,孕妇痛苦异常。

(2)患VVC的孕妇,尤其是未治疗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鹅口疮和真菌性皮炎的机率明显增加。

妊娠VVC的诊治

(1)妊娠期VVC的诊断同非妊娠期。

(2)近期研究认为,无症状者,在妊娠期间不需要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一旦出现症状,为了新生儿免遭真菌感染,应在妊娠期间,特别是在妊娠晚期进行治疗。应选择对胎儿无害的阴道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妊娠期VVC的病情常较顽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正规足疗程治疗,避免短期的不规范治疗。

(3)治疗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避免口服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VVC的预后

VVC每次发作的控制并不是特别复杂,关键是怎样避免复发。去除好发因素,在VVC患者的管理中显得异常重要,今后我们将专门对此话题进行讨论。

专家简介

 

刘朝晖_副本.jpg

 

刘朝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华妇产科感染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性学会性专业委员会生殖道感染组组长等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感染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