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在进展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凝血功能的异常。肿瘤细胞通过影响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不仅激活凝血因子,而且还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血小板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异常。大约有60%左右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的形成[1],除血栓以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出血,DIC等状态。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主任 吴俊 教授呼吁临床重视肿瘤相关的血凝学异常,他指出:肿瘤相关凝血障碍有多种表现、多种机制,辨明不同肿瘤、不同分期、不同用药,实验室检测对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就肿瘤如何导致血凝学异常,凝血对于肿瘤的影响、可应用指标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等问题,吴俊 教授在《肿瘤相关的血凝学异常》专家精品课上为大家带来了详细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给出深刻分析。
一.肿瘤导致血凝学异常
1.肿瘤导致血凝学异常的种类
血栓:静脉血栓、动脉血栓、NBTEE、VOD等
出血:DIC、TMA、获得性血友病等
2.肿瘤导致血凝学异常的原因
病人因素
肿瘤细胞自身促凝
肿瘤与止凝血相关细胞相互作用促凝
与肿瘤治疗相关促凝
二、凝血对于肿瘤的影响
1.依赖凝血途径
纤维蛋白沉积;纤溶降低肿瘤细胞的粘附性、稳定性,促进肿瘤的转移;活化的血小板分泌、表达促凝物质和黏附分子,形成肿瘤-血小板血栓,促进肿瘤细胞生长、转移。
2.非依赖凝血途径
凝血酶促进内皮细胞、血小板合成释放生长因子、释放金属蛋白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转移。
三.可应用的凝血指标
1.血管内皮受损标志物(vWF:Ag、TM)
2.血小板活化指标(血小板聚集试验、TXB2、PF4、β-血栓球蛋白、P-选择素)
3.凝血反应亢进指标(FⅧ、FⅨ、TF、F1+2、TAT、FPA、FPB、TpP、SFM)
4.抗凝活性(AT、PS、PC)
5.纤溶活性异常指标(t-PA、PAⅠ、PAPD、D二聚体、TFPI-FXa复合物)
6.血流状态异常指标(PT、APTT、FIB、PLT计数、CRP、TEG、白细胞计数)
四.相关的治疗措施
什么情况下需要抗凝或不能抗凝?
首先,门诊患者不推荐常规抗栓。其次,肿瘤治疗一定要考虑它的分期,以及分期对应的药物。在肿瘤手术后的高血栓风险期,要进行评估,比如Padua评分进行风险评估,大于4分属于高风险。
抗凝治疗怎样选择?
抗栓的持续时间与非肿瘤患者类似,推荐至少3个月,如果血栓与导管相关则至少抗凝至导管拔除且足够3个月。至于3个月后的什么时间停止抗凝,目前还没有定论,可以根据患者血栓/出血相对风险来权衡决定。
五.总结
1、肿瘤相关凝血障碍有多种表现,包括无临床症状的实验室异常、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要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具体分析。
2、肿瘤相关凝血障碍有多种机制,包括激活凝血和纤溶、免疫介导、内皮损伤、治疗相关、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3、辨明不同肿瘤、不同分期、不同用药,实验室检测对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AL-Mondhiry HV.Tumor mteraction with Bascular endothelium[J]. Heamostasis, 1987,17(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