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由于大脑组织中的胶质细胞癌变生成的原发性脑瘤,占所有原发性脑瘤的80%。恶性或高级别胶质瘤的进展迅速,而且复发几率高,患者的预后不良而且治疗手段有限。
Delytact是第一三共与日本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医学科学研究所的Tomoki Todo博士联合开发的一款基于单纯疱疹病毒(HSV-1)开发的第三代溶瘤病毒。它通过对HSV基因组的基因工程修改,增强Delytact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且在裂解肿瘤细胞的同时,激发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增强了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活性。它曾经获得日本厚生劳动省授予的先驱疗法认定(SAKIGAKE designation)。
这一批准是基于在日本进行的开放标签、单臂2期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已经接受过放疗和替莫唑胺化疗的治疗,但是大脑中仍然存留残余肿瘤或者复发肿瘤。试验的中期分析显示,Delytact达到了一年生存率的主要终点。这一研究的详细结果将由Todo博士递交科学期刊发表。
Delytact在晚期胃癌的小鼠模型中也表现出强劲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它还在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其它癌症类型。
▲Delytact在晚期胃癌的小鼠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Delytact的获批让我们能够为已有疗法无法控制的胶质母细胞瘤和其它恶性胶质瘤患者提供首个溶瘤病毒治疗选择。” 第一三共日本研发部负责人Wataru Takasaki博士说,“我们很高兴有机会能够与Todo博士合作为患者和医生们提供这款创新治疗模式。”
溶瘤病毒疗法开发的历史和现状
溶瘤病毒疗法的开发已经有不断的历史,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有些癌症患者在感染病毒之后,体内的肿瘤会缩小或者消失。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间也发现过一个特殊的病例,一名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后,体内的肿瘤大部分消失了。这些病例都显示了病毒感染激发的人体免疫反应可能具有抗癌效力。
在上世纪50-80年代,研究人员就开始进行临床试验,检验能够复制的野生型或者减毒病毒的抗癌疗效。然而,这些病毒的问题是没有有效的手段控制它们的毒性,并且让它们只在癌细胞中复制。
在1991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通过对HSV-1病毒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能够让它们在胶质瘤细胞中选择性复制并且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可喜的疗效。这一研究开辟了通过设计和构建病毒基因组开发溶瘤病毒的新时代。中国在2005年批准了上海三维生物公司开发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在2015年,美国FDA批准了安进(Amgen)公司开发的基于HSV-1病毒的Imlygic,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
▲溶瘤病毒疗法开发历史上的里程碑(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2020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发现,在2000年到2020年,总计有97项相互独立的临床试验汇报溶瘤病毒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结果,这些试验中,最常见的溶瘤病毒类型为腺病毒,HSV-1,呼肠孤病毒(reovirus)和痘病毒(poxviruses)。治疗的癌症类型包括黑色素瘤、胃肠道肿瘤、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类型。
▲2000-2020年发布的临床试验报告中溶瘤病毒治疗的癌症类型(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在2015年安进的溶瘤病毒疗法Imlygic获批之后,这一创新治疗模式得到了更多关注。近年来,百时美施贵宝、强生、默沙东等多家大药企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加码这一领域的布局。多家中国生物公司也加入了溶瘤病毒疗法的开发。具体信息参见:强生、BMS、默沙东等纷纷布局,这种“借毒杀癌”的新疗法有何神奇之处?
在治疗儿童胶质瘤方面,今年四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也获得了积极结果。接受名为G207的溶瘤病毒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到12.2个月,比现有的常规治疗的生存期延长了1-2倍。
联合开发Delytact的Todo博士在一篇综述中指出,溶瘤病毒激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特性意味着它们如果与包括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其它免疫疗法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抗癌效力。而且,对溶瘤病毒的改造可以赋予它们表达其它蛋白的转基因,从而进一步增强抗癌活性。未来,溶瘤病毒有望成为癌症治疗一种新治疗模式。
参考资料:
[1] DELYTACT® Oncolytic Virus G47∆ Approved in Japan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Glioma. Retrieved June 13, 2021, from https://www.daiichisankyo.com/files/news/pressrelease/pdf/202106/20210611_E_47.pdf
[2] Sugawara, et al., (2021). Efficacy of a Third-Generation Oncolytic Herpes Virus G47Δ in Advanced Stage Models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Molecular Therapy Oncolytics, https://doi.org/10.1016/j.omto.2020.03.022
[3] Macedo et al., (2021). Clinical landscape of oncolytic virus research in 2020.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http://dx.doi.org/10.1136/jitc-2020-001486
[4] Fukuhara and Todo (2016). Oncolytic virus therapy: A new era of cancer treatment at dawn. Cancer Science, https://doi.org/10.1111/cas.1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