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外科的“战友情”
谈及麻醉科与外科的“战友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缪长虹教授表示:“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永远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战友关系。首先,麻醉是外科的情报系统——能密切监测,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其次,麻醉还是外科的后勤保障系统,如果没有麻醉中的输液、输血,怎么保障一个手术病人的安全?第三,麻醉还能成为外科的保镖护卫,在手术中对重要脏器进行重点关注和保护。”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麻醉与外科的学科水平也在近年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根据缪长虹教授的分享,麻醉科的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在麻醉领域,多款创新药陆续在国内上市,国内麻醉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同样突飞猛进;在重要脏器的保护以及疼痛研究领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除此之外,麻醉管理的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原来麻醉医生强调的是安全、舒适,现在更强调的是麻醉质量,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围手术期的患者并发症,改善手术病人的预后和转归。”缪长虹教授说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杨尹默教授表示,外科的发展则体现在了四个“更加”:更加精准、更加微创、更加安全和更加舒适,这也得益于麻醉科的合作与支持。杨尹默教授认为,评价一台外科手术的质量,麻醉科医生最有发言权。外科和麻醉科的合作程度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和转归,麻醉科和外科在理念层面一定得趋同、与时俱进,才能有很好的合作。
“小默契”:既要深肌松又要快速安全地苏醒
谈及如何建立起学科间的默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王东信教授表示:“两大学科的默契离不开紧密的沟通交流,比如去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共同发布的《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以下简称《指南》)涉及多个专业学科,我们在《指南》制定的过程中会不断讨论,大家通过这些讨论会形成一致的观点,包括术前的准备、禁食禁饮时间以及术中麻醉的管理、术后的镇痛等。要在理念上取得共识,才能保证配合的默契。”
“不仅仅对病人,对外科医生来说,麻醉也是一种保驾护航。”杨尹默教授表示,外科医生经常需要麻醉科医生保持病人处于肌肉松弛状态,因为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镜手术,深度肌松状态都会给外科手术视野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单纯追求深度肌松同样存在安全隐患,需要麻醉医生在术后及时快速地对肌松进行拮抗,让患者尽快清醒并安全地回到病房,这对麻醉医生的技术、与外科医生的默契配合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马君俊教授深有同感,“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反应是快速康复外科(ERAS)的主要目标,需要多学科合作实现。要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核心目标,需要多学科、多科室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保证术后病人能够快速、安全地苏醒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外科强强联手,助力医疗效率提升
逆转肌松残余实现快速康复、与外科建立深肌松和拮抗共识,对患者预后及医院综合医疗水平、效率的提升都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罗艳教授表示:“安全是底线,植根安全理念、规范的流程锻造十分必要。养成常态化的深肌松和积极的拮抗理念,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守住安全底线,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讲,无形当中就给医院的运营增加了很大的助力。”
罗艳教授同时强调:“麻醉科与外科是协作的关系,双方应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作为导向。双方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品质。所有科室都应该以促进患者总体转归为导向,尽量让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能进行积极地复健、尽量减少术后的合并症或并发症;第二,要提高手术室流程的通畅及提高手术室周转的效率。有了共同目标,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就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能够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马君俊教授也表示:“在床位数量固定、手术室体量固定的情况下,加快节奏、加快流转才能更多地为病人服务。麻醉科作为枢纽性、平台性的科室,能够积极拮抗深肌松的技术、药物,可帮助我们提高效率。”
最后,谈及不断取得新突破的麻醉创新药物,王东信教授强调在现阶段医改进程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创新力量的注入,“举例来说,我们看到在很早推行DRG政策的美国,舒更葡糖纳凭借在拮抗肌松的速度和彻底性方面的优势,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有助于减少肌松残留、加快苏醒,继而缩短了病人在手术室的停留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类创新药物的应用带来的医疗费用降低同样非常可观。所以我们应鼓励那些在现有医疗条件下能够改善临床结局的创新,才能为广大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