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镜下显真容——三日疟

2024-02-20 16:03:56来源:检验医学
作者 | 赵蓉

单位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检验科

 

01  前   言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大汗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人体疟原虫分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以及人猴共患的诺氏疟原虫(P. knowlesi)(诺氏疟原虫主要经猴-蚊-人传播)。

恶性疟发热不规则,病死率高,间日疟和卵形疟常有复发。早诊早分型早治,对提高疟疾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疟疾的分型主要是通过镜检法和基因检测,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02  案例经过

患者,男,36岁,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峰值37.8℃,间歇性发作,热后汗出,出汗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头晕,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起病后曾至当地医院就诊,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治疗,以“发热”入我院就诊。

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无明显进行性消瘦。血常规结果显示:红细胞4.14×1012/L↓,血红蛋白129g/L↓,具体见图1。考虑患者2月前至境外工作,有蚊虫叮咬史、发烧史,临床医生要求进行登革热和疟原虫相关检测。

图1

收到标本后首先进行登革热和疟疾RDT法检测。半小时后,登革热NS1抗原和IgM/IgG抗体检测阴性。疟疾采用A公司快速诊断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为恶性疟。结果见图2。工作人员立刻提高警惕,加快镜检步伐。

图2

备注:A公司用于定向检测恶性疟特有的富组氨酸蛋白Ⅱ和间日疟特有的乳酸脱氢酶(pLDH)。

2小时后外周血涂片经染色后镜检,在厚、薄血片发现三日疟环状体与滋养体。结果见图3。

图3

备注:1、外周血涂片可见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环状体:胞质深蓝色,环较粗壮,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1个;红细胞很少含有2个原虫。大滋养体:体小,长圆形或带状,空泡小或无,偶呈大环状;核1个;疟色素深褐色、粗大、颗粒状,常分布于虫体边缘。

2、被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略小,偶见少量、淡紫色、微细的齐氏小点。

RDT法与镜检结果不一致?遂采用B公司和C公司快速诊断试纸条复核检测,结果如图4。

图4

 

备注:B公司用于定向检测特异性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C公司用于定向检测恶性疟特有的富组氨酸蛋白Ⅱ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

虽然3种试剂均提示主要为恶性疟,但2位工作人员均以镜检结果,并结合患者3天左右间歇性发热病史,一致认为是三日疟疾,最后以三日疟(环状体+滋养体)报告结果。

第二天,该患者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天后,结果显示为三日疟,与镜检结果一致。

 

03  案例分析

目前疟原虫病原学检查主要是外周血涂片显微镜检测、快速疟原虫抗原检测(rapid diagnostic test, RDT)和疟原虫基因检测[1]。

镜检法采用外周血涂制厚、薄血片,采用吉氏或瑞氏染色后,显微镜油镜检测疟原虫,是WHO推荐疟疾诊断的“ 金标准” ,具有经济、简便、快捷等优点,其不仅能确定疟疾感染和判别疟原虫株,还能识别疟原虫期和原虫密度,协助重症疟疾救治,但对检验人形态镜检能力要求较高,在含虫量较低时,即使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也会出现误诊,此外,由于镜检法是通过对疟原虫环状体、裂殖体和配子体以及感染的红细胞形态综合观察得出结论,但临床病例错综复杂,特别是用药后就诊,增加了镜检困难,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RDT快速诊断试纸条具有检测简便、快速的特点。但不同快速诊断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很大差异。其中以富组氨酸蛋白Ⅱ/Ⅲ为靶抗原的诊断试纸条对恶性疟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不能检测其他疟原虫株;以乳酸脱氢酶(pLDH)为靶抗原的诊断试纸条可检测恶性疟原虫或非恶性疟原虫,但不能区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且对低原虫密度的检测灵敏度稍差;RDT不能监测抗疟治疗反应。

本例患者采用3个不同公司的快速诊断试纸条检测,结果均提示主要为恶性疟,其中两家怀疑恶性疟混合其他型感染,但形态学显示只见三日疟,这种形况并不多见。

RDT法因分析灵敏度所致,可能出现漏诊。在日常工作中对于RDT法阴性,而镜检疑是阳性的,我们都会给与高度关注,可能是疾病早期虫体较少或者是非恶性疟。RDT法对非恶性疟灵敏度并不高,但RDT结果显示为恶性疟,却为其他型的疟疾的情况并不多见,希望各试剂研发团队能提高试剂疟疾分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检验人员应加强形态镜检能力,才能给出临床准确诊断。

以PCR检测技术为主的核酸诊断方法,及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宏基因检测不仅能进行虫种的鉴别,还可以用于疟原虫抗药相关基因的检测,具有特异度、灵敏度高的特点,但检测时间长,并不适合临床快速诊断[2-3]。

 

04  总  结

疟疾的早诊早分型,对临床早治疗、提高疟疾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于2021年6月通过消除了疟疾认证,但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依然长期存在。目前疟疾的快速检测法主要是通过RDT法和镜检法,但RDT法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临床诊断不能只依赖RDT法,作为一线工作者,一定要熟练掌握疟原虫镜检法。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让检验工作日趋简便,但对检验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人员不仅要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原理,了解每种方法的优劣,同时也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形态镜检。当试剂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不一致时,只有坚实的镜检功力,并积极与临床加强沟通,综合患者病史分析判断,才能提供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撰写组.疟疾诊疗指南[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2,40(4):419-427.

[2]王加志,李希尚,尹授钦,等.镜检、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20,18(1):46-48.

[3]梁文娇.镜检和疟原虫抗原快速检测(RDT)胶体金法及巢式PCR法在疟疾诊断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21,27(2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