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挑战“冷凝集”:成功为患者输血挽救生命

2024-07-19 11:28:09来源:检验医学

作者 | 唐金玉  李海林  孙成虎

单位 | 上海杨思医院检验科  

 

 

01 前言

 

血液“冷凝集”是由于感染、肿瘤等因素,刺激机体淋巴细胞克隆增长,产生冷凝集素,冷凝集素属于冷反应型红细胞抗体,当血液遇冷(小于32℃),这种自身冷抗体自发把红细胞聚集成团,进而影响血液循环,严重时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冷抗体类型最常见的为IgM型,也可见IgG、IgA型。

 

导致血液“冷凝集”的原因很多,常见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患者,可能发生“冷凝集”现象[1]。冬天在实验室比较常见,但在其他季节也可出现。

 

血液“冷凝集”现象在血型鉴定中可能带来一定的困扰,红细胞聚集成团,引起正、反定型血型不一致。干扰以抗原抗体凝集法的血型实验,导致血型实验结果判断错误。

 

本例患者血红蛋白一周内降至32g/L,需要马上输血治疗,否则容易导致各器官功能衰竭危急生命。但是,患者的血液离体后,红细胞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凝块,患者血液出现“冷凝集”,无法查出患者血型,该怎么办?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检验人怎样施展技艺让红细胞解聚,定出血型,成功给患者输上血。


02 案例经过

 

患者女,74岁,反复胸闷、气急10年,活动后明显,加重伴咳嗽3天,既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左心房损。平时口服保心丸等药物治疗。入院3天前开始出现胸闷气促加重,稍动气促明显,有咳嗽咳痰,黄白色粘痰,量多,不易咳出,无发热,无略粉红色泡沫痰等。

 

2024年4月9日,门诊拟“充血性心力衰竭、坠积性肺炎”收治入院。此次起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萎,夜眠可,食欲差,进食少,小便可,大便不畅,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患者入院检查结果如下:粪常规正常,转铁蛋白、隐血实验阴性。尿液常规干化学中尿胆原:弱阳性。血常规:白细胞:2.05×109/L,红细胞:2.42×1012/L,血红蛋白:80g/L,血小板:187×109/L。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基本正常。

 

补体C3:0.29g/L、C4:0.11g/L轻度减低,免疫球蛋白G:20.5g/L, 免疫球蛋白A:5.19g/L轻度增高, 免疫球蛋白M正常。肝功能总蛋白60.1 g/L,白蛋白:20.5 g/L降低,其他无明显异常。病毒九项:除A型流感病毒29.26AU/mL(阳性),其他均阴性。

 

2024年4月16日,上午10时许,接到病区医生电话,该患者血色素不明原因下降至32g/L,要紧急治疗输血,这时是检验科最忙的时段,检验医生身兼数职(本院血库和检验科不分家),用“玻片法”初步检测了一下血型,抗A、抗B、抗D单克隆抗体试剂都凝集,检测结果:“AB型,RH血型阳性”,由于“AB”型血库不备血,需要马上通知司机班去血站拿“AB”型红悬液。笔者不放心,再次把血液对着灯光一照……

 

“咦!”“血液有小凝块!!差点把血型定错”吓了笔者一身冷汗。难道是血液凝集了?于是,通知临床护士:“血液有微小凝块,需要再抽一管血液,送至血库”。

 

可是,重新抽来的血还是在管壁形成粗沙粒一样聚集。这可怎么办,血液出现“冷凝集”了?如何定出患者血型?从业30多年的老师也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一起开展“头脑风暴”。 

 

于是,上机做一个血常规看看,显示: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严重不匹配,(红细胞数的减少较血红蛋白下降更为明显),HCT假性减低、MCV、MCH、MCHC假性增高,MCHC达到728g/L(排除脂血,MCHC大于380 g/L用于识别和纠正冷凝集干扰血细胞分析结果[2]),肉眼观察标本,管壁血液呈沙粒状。

 

大家最终决定把血液放在水浴箱半小时。半小时后,拿出来轻轻混匀,红细胞还是沙粒一样聚集!!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紧紧地聚集在一起,丝毫没有分开的意思,按照以往经验,轻微的“冷凝集”放置37℃水浴箱30分钟,“冷凝集”有所缓解或者消失。

 

而此患者的“冷凝集”,37℃不能纠正,难道血液里存在高效价的冷凝集素?该怎么办?患者的血色素已经是危急值(<50g/L),而她的血型都无法确定,怎么进行下一步操作呢?如何定出患者血型、输上血,是目前必须解决地技术难题。

 

此时,科室同事各抒己见,最终一位同事说他做血常规遇到的冷凝集是用生理盐水置换血浆,给了笔者很大启发。

 

笔者抱着遇到疑难杂症探究到底的态度,立即上网查找资料。在血型鉴定中,如果患者体内存在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可能会导致红细胞凝集,使得原本应该呈现特定血型的红细胞被错误地鉴定为其他血型。

 

特别是当对高效价冷凝集素血液采取反向定型时,易将A、B、AB血型错误鉴定为O型。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例如血清吸收试验等方法来排除高效价冷凝集素的干扰,提高血型鉴定的准确性[3]。于是笔者按照文献资料,立即行动。

一、先离心标本,洗涤红细胞

 

离心后图片中,红细胞压积非常低,血浆呈浓稠的深黄色。

 

1、将试管放入离心机,离心力1000g,离心5分钟。

 

2、尽量吸出试管中全部的血浆于空试管中,留下管底的红细胞,加入在37℃水浴后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轻轻摇匀,很难摇匀时,用一次性吸头,轻柔地吸、打数次。

 

3、再次放入离心机离心,重复上述操作,进行3次洗涤,红细胞均匀分散在生理盐水中。调制2%~5%的红细胞悬液,放入37℃水浴箱中保温,做血型鉴定备用。

 

4、制备血浆:“冷吸附法”处理患者血浆,减少冷凝集素,用于后续的ABO反定型、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

 

首先,选用献血者“O”型红细胞冷吸附患者血浆,去除冷凝集素:将洗涤好的献血者“O”型红细胞与患者血浆按照1:1的比例混合(血浆中的冷凝集素抗体会与O型红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从而降低血清中冷凝集素抗体的浓度),置于4℃的冰箱内进行冷吸收处理(在4℃时表现出的凝集现象明显,冷凝集素抗体活性最高[4]),放置1小时,每隔15分钟轻轻震荡,使红细胞与血浆充分混合。

 

1小时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地吸附情况,镜下红细胞有凝集现象,说明O型红细胞吸附了患者地冷凝集素(抗体),离心取上清液。将上清液(第一次吸附地血浆)再次进行以上操作,进行第二次冷吸附,吸取一滴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均匀分散,说明此时的冷凝集素(抗体)已经大大减少。

 

接下来,离心取上清液,将取得的上清液(即冷处理后的血浆)放入37℃的水浴箱里温浴15分钟,备用。

二、血型鉴定

 

分别用微柱法和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检测。

 

1、将制备好的2%~5%的红细胞悬液分别加1滴到微柱凝胶卡A孔、B孔和D孔中。

 

2、将处理好的患者血浆加1滴到微柱凝胶卡的对照孔、Ac孔和Bc孔,然后在对照孔加入O型标准红细胞、Ac孔加入A型标准红细胞、Bc孔加入B型标准红细胞各一滴。

 

3、将微柱血型卡放入37℃温箱中,孵育15分钟后放入血型专用离心机,先900转离心2分钟,后1500转离心3分钟。观察结果。

 

4、同时做试管法,将制备好的2%~5%的红细胞悬液2滴加入到标记了抗A、抗B、抗D的玻璃试管里,分别加入2滴抗A、抗B、抗D试剂。将吸附处理后患者的血浆加入2滴到标有Ac、Bc、Oc的玻璃试管里,分别加入2滴A型标准红细胞、B型标准红细胞、O型标准红细胞。

 

5、放入37℃水浴箱中孵育15分钟,3000转离心15秒,观察结果。

 

6、不规则抗体检测:先在微柱卡Ⅰ、Ⅱ、Ⅲ孔中加入吸附处理后的患者血浆各1滴,然后各加入1滴Ⅰ、Ⅱ、Ⅲ型标准红细胞于三孔中,放入37℃温箱中,孵育15分钟后用血型专用离心机离心,先900转离心2分钟,后1500转离心3分钟。观察结果。

 

通过正、反定型,及对照实验,患者血型如上图结果。最终判定为:O型Rh+血型,血浆中有不规则抗体存在。O型标准红细胞试剂表面没有A抗原和B抗原,对照孔、对照管均未出现凝集,正反定型相符合,说明实验结果可靠。 

三、交叉配血,患者输上救命血液

 

交叉配血试验采用凝聚胺法以及微柱法,主侧加入冷吸收处理的血浆和献血者红细胞,次侧加入患者2%~5%洗涤红细胞和献血者血浆,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在37℃下温浴10分钟后离心,结果显示:凝聚胺法以及微柱法的主侧与次侧均无溶血和凝集。

 

把4℃冰箱里拿出来的红细胞悬液放37℃水浴箱温浴30分钟,使血液复温,以及告知护士拿血及输血时做好保温措施,保持血液温度在37℃后输注[5],并一再嘱咐护士输血时速度要慢。

 

患者安全地进行了输血治疗,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血压逐渐回升,心率趋于稳定,面色红润,四肢温暖。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有所上升。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精神状态好转,生命体征平稳。

03 案例分析

 

患者4月9日入院时血色素80g/L,下降至4月16日32g/L。血色素一周之内掉了近50g/L,患者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检查结果可以推断:粪便颜色正常,隐血试验阴性,可以排除没有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既往无白血病等骨髓异常造血疾病,医生表示没有用特殊药物,只是抗感染、保心丸等常用药,可以排除因药物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患者入院时的血浆呈黄色,较清,尿液呈黄色、清,可推断入院时患者没有发生血管内溶血的可能。一周之后的4月16日,患者的血浆呈现深黄色,总胆红素增高:35umol/L,结合胆红素增高:9umol/L,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6umol/L,患者是否发生了血管外溶血可能?由于患者重度贫血,家属不同意进一步抽血检查,所以无法得到相应的证据。

 

患者A型流感病毒29.26AU/mL,阳性,正常人的血清中有冷凝集素存在,其效价一般在1∶16以下,不会造成血细胞出现凝聚[6]。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支原体肺炎、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会出现高效价冷凝集素。

 

特别是老年患者,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当病毒感染时很容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尤其是那些有慢性淋巴增生疾病、感染和肿瘤潜在发病的老年人,冷凝集素的效价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原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中的效价可高达1:1000以上。

 

如果老年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明显增高,可能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如溶血性贫血等。这是因为冷凝集素在低温下与红细胞结合,形成细胞凝集,从而在血液循环中引起阻塞。当温度上升后,这种凝集可能会分解,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04 总结

 

我们在处理一位74岁女性患者的输血问题时,遇到了血液“冷凝集”的罕见情况。这位患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坠积性肺炎入院,血红蛋白急剧下降至危急水平,急需输血。然而,患者的血液在体外迅速出现红细胞聚集,形成凝块,导致血型鉴定困难。

 

检验科团队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经过一系列尝试和讨论,包括使用置换血浆、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显微镜检查和查询相关资料,最终决定采用生理盐水置换血浆的方法来解除红细胞聚集,用4℃吸附法去除冷凝集素等方法,从而成功确定了患者的血型并完成了输血,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此案例展示了医院检验科在应对罕见、复杂医疗状况时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不断探索的精神。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及时的干预,成功破解了“冷凝集”之谜,为患者提供了及时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