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思
单位 |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
在寄生虫感染的案例中,一人同时感染两种寄生虫的情况并不多见。近日,遇到一例同时被肝吸虫和钩虫两种寄生虫侵袭的病例。
肝吸虫,又名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肝脏和胆管系统。这种寄生虫的成虫及虫卵可随胆汁进入消化道,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常因进食未煮熟而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等或饮用囊蚴污染的生水被感染。
感染方式多因生食淡水鱼虾,或由于烤、烧、炒、煎小型的鱼类不熟而感染。此外,未区分熟食与切生鱼肉的刀或菜板,用盛生鱼的器皿盛熟食,以及饮用囊蚴污染的生水也可以受染。
钩虫常寄生在人体小肠,主要通过皮肤接触感染。钩虫幼虫侵入人体皮肤后,会经过淋巴管或微血管,随血流到达右心,再经肺动脉进入肺内、肺泡毛细血管,然后循支气管、喉、咽而侵入消化道,最后到达小肠定居。
2024年5月22日,笔者在审核一份粪便常规报告时,发现沃文特全自动大便分析仪采集到异常图片(仪器共采集到肝吸虫卵图片1张,钩虫卵图片9张)。
经手工涂片复检,以及临床形态学识别经验丰富的老师复核确认,粪便检验结果以“发现肝吸虫卵和钩虫卵”报告临床。
一、主要病史:患者男性,78岁,因“中上腹痛1+天”入院。
二、病史特点
1、老年男性,病程短,病情反复。
2、主要表现:入院1+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不适,中上腹持续性胀痛为主,伴阵发性绞痛,与进食与否无关,有恶心,伴呕吐少量胃内容物,呕吐物不含咖啡色物质,伴腰痛。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体温37.4摄氏度,神志清楚,表情自如,营养中等。患者中上腹剑突下轻压痛,肝区有叩击痛。
4、患者曾直接饮用池塘水,并有赤脚种植农作物史。
三、检查资料
1、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数:6.90x109/L、中性粒细胞%:81.1%(↓)、淋巴细胞%:12.6%(↓),红细胞数3.54x1012/L(↓)、血红蛋白:106g/L(↓),嗜酸性粒细胞数0.09x109/L,嗜酸性粒细胞%:1.3%。大便隐血:阳性。其余无明显异常。
2、超声结果: ①肝回声增粗、不均,请结合肝功;②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总管显示不清;③主胰管可见,提示必要时进一步检查;④右肾结石,左肾囊肿;⑤脾脏未见明显异常。
3、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四、诊疗经过
入院后内科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留陪,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结合病史及检查,腹痛不适考虑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病程中出现发热,考虑急性上呼吸感染。患者入院后,予以禁饮禁食、止血、抑酸护胃、促进胃粘膜修复、及解痉,阿苯达唑抗寄生虫、对症支持治疗现患者自感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请示上级医师后允许出院。
五、知识拓展
(一)肝吸虫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发病初期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主要症状含腹泻、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2、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粪便检检找到肝吸虫卵是确诊的根据,被感染1个月后的大便中可发现虫卵。常用的检查方法:
①粪便直接涂片法:操作简便,但检出率较低,且肝吸虫卵体积小,容易漏诊。
②粪便集卵法:检出率较粪便直接涂片法高,包括漂浮集卵法和沉淀集卵法。
③引流胆汁检查:通过十二指肠引流胆汁,离心沉淀可查获虫卵。此法检出率高,但操作技术复杂,患者接受度低。
(2)免疫学检查:该检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免疫学方法在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已被广泛应用。
(3)影像学检查
①B超检查可见肝内斑点状、团块状或雪片状、以及光点粗密欠均等多种异常改变。可见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及枯枝状回声等。
②CT检查肝吸虫胆道感染具有肝内胆管从肝门向周围均匀扩张的特征,肝外胆管无明显扩张,少数病例可见胆囊内不规则块影。
(二)钩虫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1、主要临床表现:感染钩虫的患者可表现为贫血、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1)消化道症状:钩虫感染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恶心呕吐等,严重感染时可有急性消化道出血症状。
(2)贫血: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使宿主长期慢性失血。
2、诊断方法
(1)实验室粪便涂片查见钩虫卵或孵化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
(2)免疫诊断方法:可于钩虫产卵前结合病史进行早期诊断,但该方法特异性不高。
(3)流行地区有咳嗽、哮喘等症状,痰中有钩蚴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确诊为钩虫病。
通过粪便检查查见虫卵,确认患者同时受到肝吸虫和钩虫感染。本病例肝吸虫卵检出量少,可因肝吸虫卵较小,直接涂片取材局限等因素影响,如有需要可通过集卵法增加检出率;肝吸虫感染可能与患者习惯饮用生水有关,对应症状可有肝区叩击痛,B超提示肝回声增粗、不均表现。粪便涂片镜下易见钩虫卵,有明显的腹痛、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伴贫血等症状,且有赤脚种植农作物史。患者临床表现可与虫体寄生的时间、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程度相关。患者因诊断明确、及时,经阿苯达唑抗虫、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出院。
一人同时感染肝吸虫和钩虫两种寄生虫的案例虽然罕见,但并非不可能发生。我们应该从中提高警惕,加强对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认识和专业诊断能力。宣传和普及自我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以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关注身边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家瑞,徐斌,胡薇,等.钩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23,23(04):413-419.
[2]张米禛,黄继磊,朱慧慧,等.2020年全国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3,41(03):331-335+343.
[3]罗静雯,田洪春,铁磊,等.2016—2021年四川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23,41(02):192-197.
[4]李磊,朱际平,冯凡超,等.钩虫病致哮喘1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23,28(10):1607-1608.
[5]吴铁雄,刘旭东,李品桦,等.肝吸虫感染对NAFLD患者脂肪代谢及肝纤维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32(07):588-590.
[6]李星妍,刘刚,李世友,等.超声诊断肝吸虫病性胆道梗阻 患者临床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4):597-600.
[7]刘彦,木兰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07,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