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孔凡钱, 吴亮亮
单位 | 广东阳春市中医院检验科
前言
血小板(PLT)是人体重要的血液成分,其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组织修复,在主要由肝脏产生的促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下由巨核细胞生成[1]。
血小板检测,作为血常规检查中的核心项目之一,是医生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偶尔会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的现象。若未能及时识别并处理,极易导致误诊与误治的情况。
案例经过
近日,笔者在审核血常规结果时,发现有份标本的血小板结果极低,仅为29×109/L。
笔者翻阅患者的历史信息,发现该患者的一个月前血小板为233×109/L。为何突然急剧下降?点击患者的血小板直方图发现有少许拖尾现象,其它无特别异常。
认真核对标本,确认标本无误,且标本无凝集无凝块,未发现异常。该血小板结果偏低触犯了本科室的血常规复核规则,因此,笔者进行了推片染色及镜检,发现该样本有血小板聚集现象以及血小板卫星现象的存在。显而易见,这是一例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案例。
通过电子病历查询及与临床医生的电话沟通,笔者了解到患者自一个月前被诊断为肝恶性肿瘤后,便开始接受靶向治疗,具体方案为每日口服8mg甲磺酸仑伐替尼。患者目前伴有头晕和右上腹部间歇性疼痛的症状,但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瘀点或瘀斑。
遵循尽可能不打扰患者的原则,笔者尝试了多种方法以纠正血小板计数,但均以失败告终:
1、首先用PLT-O通道进行检测,血小板检测值为43×109/L;
2、患者也同时采了凝血管,笔者拿来进行检测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微增至38×109/L乘以换算系数1.1后结果为41.8×109/L;
3、笔者用震荡法震荡血样本6分钟后后,血小板检测值从29×109/L变成32×109/L;
这些数值都与笔者在油镜下粗略估计的血小板数值相差较远(笔者采用R值法估算:在油镜下观察10个视野,计数所观察视野中血小板总量,计算每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数量,血小板估测值(×109/L)=每油镜视野中血小板平均个数×R×109/L。公式中R值国内专家推荐15),也与上次检测结果相差巨大。
笔者无奈通知临床:该患者血小板凝集情况较为严重,请患者移步检验科采末梢血进行稀释法血常规检测。
由于患者身体不适,临床要求检验科下病房进行床边采血。但是面对血小板聚集比较严重的情况,必须5分钟内进行检测,检验科与病房较远,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终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来检验科采末梢血,血小板结果为239×109/L。
案例分析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 EDTA-PTCP)是一种由EDTA盐抗凝剂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细胞自动分析仪不能有效识别,从而产生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值的现象[2]。
目前纠正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假性减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PLT-O法:PLT-O是光学血小板,通过流式细胞术和核酸荧光染色检测血小板,利用聚次甲基染料对RNA/DNA染色,在SSC-SFC散点图上计数血小板,并提供IPF等参数。
优势包括特异性染色排除电阻抗法干扰,解决小红细胞、碎片和大血小板检测问题;41℃孵育可解聚温度依赖性血小板聚集;震荡混匀分散聚集血小板[3]。缺点是白细胞碎片可能被染色,导致假性增高。且该方法对血小板强力聚集效果不佳。
2、震荡法:通过适度的高速震荡,可以使血小板重新分散,避免聚集,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是在3000转/分钟的速率下,使用4.5毫米的半径进行3分钟的震荡[2]。
在本病例中,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现象颇为严重。鉴于本科室所采用的设备为漩涡震荡器(图4),其具体操作速率尚不明确,故笔者对样本震荡6分钟,但未能有效纠正血小板聚集。
3、更换抗凝剂法:对于存在EDTA依赖血小板聚集的样本,部分用枸橼酸钠抗凝管采血后重新检测可纠正,更换抗凝剂后的结果只能参考PLT系结果,并且需要乘以系数1.1,其他结果以EDTA抗凝标本的结果为准[4]。
4、药物解离法:多项研究认为,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阿米卡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血细胞形态的前提下,既可 抑制 EDTA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又可以使已经发生聚集的血小板解聚。
有研究表明标本在 阿米卡星处理后仪器检测结果、镜下血小板估计值 及牛鲍计数板计数结果相符合。但此种方法目前在实践上对加入阿米卡星的时间 和用量并没有标准化[5-6]。
5、稀释模式法:采末梢血20μL置于120μL的血细胞分析仪稀释液中(不同仪器,稀释比例不一,请参考仪器说明书),稀释模式检测,需注意的是从采血到检测须在5min内完成,否则随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检测值逐渐下降。
6、草酸铵计数法:草酸铵溶液0.38mL 加入0.02mL全血,充分混匀后,在牛鲍计数板上手工计数。
综上,由于科室无阿米卡星和草酸铵溶液,故使用稀释模式法进行计数,最终检测数值为239×109/L与R法估算相差不大。
案例总结
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当采集、冷凝集素干扰、EDTA依赖性、血小板卫星现象、标本时间过长以及人为操作错误。处理这种情况的步骤如下:
1.标本检查:首先肉眼检查标本是否有凝块,通过倾斜和颠倒管子,观察管盖和用竹签轻挑血液来确认。
2.重新采集:如果发现凝块,需通知临床重新采集,并确保标本混匀。
3.涂片与显微镜检查:在确认无凝块后,进行血液涂片检查,观察血小板是否有聚集或卫星现象,评估血小板的大小和数量。
4. PTCP处理:如果是血小板凝集现象(PTCP),应根据医院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纠正措施。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必须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医疗和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共识专家组.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急诊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02):161-168.
[2]罗磊,朱建锋,王蓓丽,等.震荡法在纠正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8,25(01):100-102.
[3]王利民,丁宁,臧思思,等.血小板光学检测技术对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纠正性能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2,24(04):497-501.
[4]翟鸿烨,袁晖,刘茜,等.血小板计数减低1288例标本的复检、分析与纠正[J].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3,44(03):252-254+261.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3.03.011.
[5]侯兵兵,赵红丽,王玉晓.阿米卡星在1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21,32(06):543-544.DOI:10.14010/j.cnki.wjyx.2021.06.023.
[6]翟鸿烨,袁晖,刘茜,等.血小板计数减低1288例标本的复检、分析与纠正[J].空军军医大学学报,2023,44(03):252-254+261.DOI:10.13276/j.issn.2097-1656.2023.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