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同事A说:「星期日值班的时候,一个患者血管特别不好,她一针见血后,患者跟她抱怨说,那天一个采血的给她扎了好几针也没有扎上,后来又请了一位医生才扎上了。」
听着A的一席话,同事B说:「患者说的那个人可能是我吧?可是,我并没有给她扎好几针啊!她的血管不好,我只不过是在里面‘探’了几下,但是也没有碰到血管,一针没有扎上,后来我就果断换人了,没想到…」
其实,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是很多患者的心愿,也是我们检验人对自己的最高要求,谁不愿意做一个被称为「一针」的检验人呢?
什么是探针?有什么危害?
同事B所说的「探针」属于临床中经常发生的情况,就是因为在静脉穿刺中没有固定好血管,或者进针的角度不对,造成穿刺没有成功,但此时采血者并没有把针头拔出来,而是选择角度后,又重新进针,临床护士和检验人把这种情景叫「探针」。
可是,大部分患者对此并不认可,由此可以引发诸多的问题。
容易引发纷争
大约几年前,我们院的一个儿科护士被患者投诉到卫健委。家属投诉说,护士给患儿扎了10针。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才得知,是护士在里面反复的「探针」,家属把这都算在里面了。「最多我也就是扎了4针」护士无比委屈地说。
探针更容易引发疼痛
有些采血者忽略了针头在血管里重复挑、穿刺引发的剧烈疼痛。有老患者来采血,看见年轻的护士和检验人,和蔼点的老人不好意思提出要经验丰富的采血者穿刺,但是依然会委婉地说:「咱先说好了!扎两针三针是可以的,我血管不好,可是千万不能拿针在里面搅和,太疼了。」患者说的意思就是「探针」。
探针会造成皮下淤血、青紫
给老年静脉穿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进针角度,固定好血管。如果第一次静脉穿刺没有成功,由于老年人血管壁薄、脆、弹性差,探针容易扎穿,造成皮下淤血和青紫,恢复起来也很慢。
探针容易造成神经损伤,导致永久性伤害
「探针」最严重的可以造成桡神经损伤,多发生在采血的时候。神经受到短时间轻微针刺伤后,经过一段时间修复有可能恢复,但是有部分患者会因为损伤严重而导致不可恢复的感觉和功能障碍。
怎样抽血才最正确?
检验人正确、安全的抽血是确保患者舒适与安全、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关键。以下是一些抽血操作的正确步骤和注意事项,旨在帮助检验人员实现“一针见血”的目标,同时减少患者的不适和并发症:
充分准备
在抽血前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无误。检查所需器材是否齐全且处于良好状态,包括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剂、棉签、止血带等。
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晕血史,以及是否有特殊疾病或过敏史,以便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血管
观察患者的静脉情况,选择清晰、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对于老年人或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更细的针头或采取其他辅助手段,如热敷、轻轻拍打等,以促进血管扩张。
正确消毒
使用75%酒精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待其自然干燥。
正确固定血管
用非穿刺手轻轻按压并固定血管,确保血管在穿刺过程中保持稳定。根据血管位置,调整患者的手臂位置,如伸直、弯曲或抬高,以便于穿刺。
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与深度
通常采用15-30度的进针角度,根据血管深浅适当调整。针头进入皮肤后,应缓慢、平稳地推进,直至感觉到突破血管壁的阻力,此时血液应顺利流入采血管。
避免“探针”
一旦感觉进针不顺或未进入血管,应立即停止推进,重新评估血管位置,必要时更换穿刺点。切勿在血管内反复挑刺或调整角度,以免引发疼痛、淤血、神经损伤等问题。
妥善止血与护理
抽血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同时用消毒棉签按压穿刺点,直至出血停止。告知患者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或感染。
人文关怀
在整个抽血过程中,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解释操作步骤,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特别害怕或疼痛敏感的患者,可以提供额外的安慰和支持。
检验人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执行静脉采血的操作程序。选择好静脉后,如不能「一针见血」,确定是没有固定好静脉,尤其是腕部静脉不容易固定的,可以采取探针,如果再次失败,果断给予拔出重新静脉穿刺。
此外,也要提前做好患者的解释沟通工作,重新选择好静脉;如果第二针穿刺不成功,可以向高年资的检验人寻求帮助。千万不可怕丢失面子,而引发矛盾。
通过遵循上述步骤和注意事项,检验人员可以显著提高抽血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同时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