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曼
单位|安阳市肿瘤医院
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增加了出血风险,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
患者,女,64岁,2024年4月3日因阴道出血入住我院,经过系统检查确诊诊断宫颈鳞癌IVB期,于2024-04-10、2024-05-08、2024-06-05、2024-06-29和2024-07-23行紫杉醇脂质体+奈达铂+派安普利单抗+贝伐珠单抗方案化疗5周期,并给与对症支持治疗,经复查肿瘤与局部及远处转移病灶较前明显缩小。
8月12日上午,患者再次入院接受治疗。入院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60×109/L,主管医生联系检验科,血常规结果与临床不符,要求复查。复查无误。当天下午患者重新抽血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48×109/L。
患者7月26日结束上次治疗出院,当时血小板计数126×109/L,出院后患者停止药物治疗,时隔17天,血小板不升反降,检验科医生协助主管医生分析原因。
经了解,患者近三天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治疗,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们也遇到过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升高白细胞的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小板计数降低。粒细胞刺激因子在升高白细胞的同时会降低血小板吗?
抗肿瘤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骨髓中幼稚造血细胞,发生骨髓抑制。骨髓抑制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和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骨髓抑制一般最先出现在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的降低,其次是血小板,原因是外周血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不同,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为6-8小时,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120天。
使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后引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2.0×109/L,即为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CIN)。通过合理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地榆升白片等药物,预防和治疗CIN。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由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其他一些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作用于骨髓中的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同时也作用于粒系终末细胞,使其功能增强。临床上常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等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疼、骨痛、发热及注射部位的局部炎症。
关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血小板降低的相关文献报道很少,陆轩等[1]报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在移植前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常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可能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
一、髓外造血导致血小板消耗引起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二、造血向中性粒细胞生成方向改变,过度刺激的粒细胞抑制巨核细胞,产生与血小板或血小板生成素交叉反应的抗药抗体,进而导致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计数减少;
三、巨核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如PF4和PTFN4)表达不足[2]。
我们在和临床医生的沟通中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期间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有医生会在使用该药物升白细胞的同时用一些升血小板的药物(如咖啡酸片),防止血小板的意外下降。
随着检验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多更具有价值的检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价值。反观血常规检查因检测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广泛开展而显得十分普通,但是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举足轻重,肿瘤治疗过程就离不开血常规的定期检测。
作为检验人,我们不仅能出具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单,更要和临床结合,帮助医生合理的解释检验项目的临床价值。
点评专家:朱卫伟 安阳市肿瘤医院医学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检验与临床的有机结合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环节,当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不一致时,及时沟通,深化交流,从检验的角度分析检验结果,为临床医生结果判读提供新思路。这个过程不仅患者受益,同时检验人员也能对疾病诊断,药物使用等各个诊疗环节深入了解,进而实现检验技师到检验医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Lu X, Wu Y, Wang H, Xia L. G-CSF-induced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in a healthy donor: A rare case report. Medicine (Baltimore). 2019 Mar;98(12):e14786.
[2]谢诚,夏凡,缪丽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血小板计数异常的文献病例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14):1763-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