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艾肯菌是艾肯菌属唯一的菌种,也是HACEK(嗜血杆菌属、放线杆菌属、心杆菌属、艾肯菌属和金杆菌属)细菌群之一。侵蚀艾肯菌可引起颌面部颈部脓肿、血流感染、软组织感染、腹腔感染、脑脓肿、胸腔感染、肝脓肿等[1]。该菌为苛养性细菌,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培养数日才能生长,其分离培养较为困难,又称为“难培养的细菌”,该菌不易被识别,往往造成漏检。[2]
患者:男性,53岁,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病史11年余,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现因感冒鼻塞,全身乏力,右侧腹部疼痛,腹泻,呈水样便” 于2024年9月19日入院。
【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 8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36/84mmHg。
【入院诊断】 1、精神分裂症;2、抑郁状态;3、腹泻。
患者入院后,表现为浑身不适、全身乏力、右侧腹部疼痛及腹泻,呈水样便。测量体温为39℃。初步治疗给予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ml及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肌肉注射。
患者于2024年9月19日18:51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及腹腔脓肿引流术。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于脐上、左侧反麦氏点、右下腹分别置入10mm、12mm、5mm Trocar。置入腹腔镜后探查发现:腹腔内有大量脓液及脓苔附着,肠壁广泛水肿。探查右下腹时,钝性分开粘连组织,有大量黄色脓液溢出。进一步探查发现阑尾贴于腹壁,头部与周围组织粘连呈团状,腹腔及盆腔可见大量脓性液。抽取部分脓液送细菌培养,并在盆腔放置引流管自右下腹穿刺口引出。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进行排气,拔除各Trocar,用丝线缝合各穿刺口,并进行敷料包扎。手术过程顺利,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患者未清醒,送PACU(麻醉后监护治疗室)观察治疗。
微生物室于9月20日收到患者脓性分泌物标本(一般细菌培养)。在35℃、5% CO2环境中培养18-24小时后,麦康凯、巧克力平板未见生长,血平板上可见针尖大小菌落。48小时后,菌落变为光滑、圆润、圆形、半透明的小菌落。孵育72小时后,形成干燥、扁平、圆形、透明、中间凸起、不溶血、边缘呈扩散生长、直径2-4mm的“草帽样”菌落。镜下形态显示,纯菌落涂片染色呈革兰阴性杆菌,菌体细长。生化反应结果显示,氧化酶实验阳性,过氧化氢酶(或触酶)实验阳性。经安图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鉴定分析,确定为侵蚀艾肯菌,并将结果回报临床。
药敏情况:该菌不多见,应参照CLSIM45中的药敏指南。由于本院微生物实验室现有条件,未进行少见菌药敏试验。根据《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46版)推荐,抗侵蚀艾肯菌感染治疗: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静滴青霉素G;次选TMP-SMX,氟喹诺酮类;对克林霉素、头孢氨苄、红霉素和甲硝唑以及二氯苯甲异噁唑青霉素耐药[3]。培养结果回报给临床后,临床医生调整用药方案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患者于9月27日好转出院。
手术中取材的标本来之不易,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侵蚀艾肯菌的生长环境和营养要求较高,其典型的“斗笠草帽样”菌落形态需要48-72小时才能形成,因此不易被识别,往往容易造成漏检。这要求检验人员格外注意,以确保准确检测。
侵蚀艾肯菌虽然属于兼性厌氧菌,但是对甲硝唑具有耐药性。一般的常规微生物实验室药敏仪器无法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因此,当向临床报告细菌名称时,检验人员需要与临床医生积极沟通,告知该菌的推荐指导用药。否则,如果临床医生对该菌不了解,可能会依据经验性用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少见菌或苛养菌对我们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尤其是在处理特殊标本类型时,应格外关注。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积极与临床沟通,应用质谱技术等先进手段,进行及时、准确的鉴定和早期诊断,从而为临床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顾常梅,刘文淼,王亮,李刚.侵蚀艾肯菌感染15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20):3467-3470.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3.20.010.
[2]朱德永,袁雕,陆兴热.4株侵蚀艾肯菌引起的感染病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20(18):2782-2784.DOI:10.3969/j.issn.1672-9455.2023.18.037.
[3]GILBERT D_N,cHAMBERs H F,sAAG M s,et a1.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rM].46版.范洪伟,王焕玲,周宝桐,等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