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区分HPV一过性感染还是持续性感染?这个检测项目很关键!

2024-12-27 14:42:08来源:检验医学网

作者:杨志明

单位:邯郸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前言
 
 

 

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最主要原因,HPV感染宿主细胞后,按照生物中心法则,其病毒致癌基因E6、E7通过转录产生E6、E7 mRNA,再通过翻译产生E6、E7癌蛋白,从而干扰细胞周期、凋亡和染色体的稳定性,最终导致细胞的永生化,发生癌变[1]

 

如果说我们与HPV的较量宛如一场战役,那么E6/E7 mRNA便是HPV病毒大军吹响进攻的号角。要判断HPV是否正对我们构成威胁,关键在于监听这个号角是否已经嘹亮响起。

 

 
案例经过
 
 

 

患者女,35岁,于2024年3月1日常规孕前检查时,发现宫颈高危型HPV58阳性,TCT无异常,给予人干扰素阴道胶囊阴道上药三个月。停药三个月后于2024年9月1日,患者复查HPV基因分型和TCT,结果仍为高危HPV58型阳性,TCT无异常。

 

医生建议患者继续用药,随诊复查。患者比较焦虑,有备孕需求,恐惧长期HPV感染导致宫颈病变,考虑行阴道镜宫颈活检术。但是阴道镜宫颈活检术属于有创操作。所以患者犹豫是否行阴道镜宫颈活检术?

 

 
案例分析
 
 

 

HPV DNA检测:HPV DNA阳性只能说明感染了病毒,却不能反映疾病进展趋势[2]。HPV DNA低特异性,无法正确识别一过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容易造成过度诊疗[3]

 

细胞学:TC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低;人为干扰因素大:从取样-涂片-观察-判读都受病理人员人为因素的影响。

 

妇科医生这时疑惑对于高危型HPV阳性患者,是否有进一步检验项目可以指导阴道镜操作?

 

此时,检验科的医生与临床医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介绍了即将开展的HPVE6/E7mRNA检测项目,并阐述了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1、高危分流。聚焦高危人群,对细胞学ASCUS或高危型HPV阳性患者分流管理以确定是否需行阴道镜检查。2、识别病变。区分HPV的一过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降低阴道镜转诊率和漏诊。3、术后随访。准确评估宫颈高级别病变或宫颈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指导后续治疗、随访。

 

患者遂于2024年9月3日行HPVE6/E7mRNA检测,结果为阳性,故建议进行阴道镜宫颈活检术。于2024年9月10日行阴道镜宫颈活检术。

 

病理结果回报:为HPV感染相关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局灶上皮增生活跃,建议免疫组化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后加做免疫组化,提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患者遂于2024年9月30日行宫颈LEEP环切术。病理回报:低级别病变。

 

后复查HPV转阴。

 

 
案例拓展
 
 

 

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唯一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唯一可以彻底根除的癌症。

 

1974年,ZurHausen提出HPV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的假设;1989年,Keerti Shah发现99.7%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证实宫颈癌与HPV感染有直接关系;1995年,WHO指出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zur Hausen教授因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据估计,如果不进行治疗,CIN2患者中54%消退,30%发展为CIN3,5%进展为浸润性宫颈癌。CIN3患者中32%消退,42%进展为浸润性宫颈癌[4]

 

HPV DNA筛出的庞大人群大部分承受着严重的心理精神压力,面临过度治疗的风险。

 

如何在高危感染人群中判断出将持续感染或进展的病例?哪种检测方法能提示?

 

初始HPV感染,HPV DNA处于游离状态,E6/E7 mRNA不表达或低表达,不导致细胞高级别病变,可被清除,一过性感染。

 

持续性HPV感染,病毒往往整合在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细胞复制而复制,正常的病毒生命周期被终止,病毒早期基因E6/E7在增殖细胞中过度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和DNA修复调控因子的表达改变,使细胞发生转化,最终导致癌症[5]

 

因此HPVE6/E7mRNA可以弥补HPV DNA检测,区分HPV一过性感染还是持续性感染。

 

 
案例总结
 
 

 

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逐渐演变为宫颈病变,再到宫颈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6]。精准识别宫颈从量变到质变的感染状态,是管控宫颈癌卓有成效的举措。

 

HPV基因分型、TCT、HPVE6/E7mRNA三者联合检测,这样有利于精准诊断,缩小重点随访、密切关注高危人群,缓解患者焦虑心理。

 

检验是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检验与临床有效沟通交流,有利于高质量推进“以病人为中心”的精准医学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Martin C M, O'Leary J J. Histology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the role of biomarkers[J].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2011,25(5):605-615.

[2]Liverani C A, Ciavattini A, Monti E, et al. High risk HPV DNA subtypes and E6/E7mRNA expression in a cohort of colposcopy patients from Northern Italy with high-grade histologically verified cervical lesionsf[J].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2012,4(4):452-457.

[3]Shen Y, Gong J, He Ys et al. Quantivirus (R) HPVE6/E7RNA 3.0 assay (bDNA) is as sensitive,but less specific than Hybrid Capture 2 test[J].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2013,187(2):288-293.

[4] A Kathrine Lie&Gunnar Kristensen (2008)Human papillomavirus E6/E7 mRNA testingas a predictive marker for cervical carcinoma,Expert Review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8:4,405-415,DOI:10.1586/14737159.8.4.405

[5]Ebisch et al,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2016 Oct;16(10):1073-85.

[6]Woodman C B J,Collins S I,Young L S.The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HPV infection:unresolved issues[J].Nature reviews cancer,2007,7(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