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怎样识别身体的“警报信号”?
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咳痰,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怀疑是否患上肺结核。此外,肺结核还会伴有痰中带血、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哪些人是肺结核易感人群?
肺结核是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喷出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引起感染,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也可发展为肺结核患者。
以下人群是肺结核易感人群:
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例如婴幼儿、老年人、HIV感染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糖尿病患者。另外,居住拥挤、营养不良者也易发生感染。
如何预防肺结核感染?
1、及时就诊: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2、患者做好相应隔离:
①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避让他人、遮掩口鼻。
②吐痰时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的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
③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
④居家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3、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肺结核感染。
4、接种疫苗: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可预防儿童重症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
哪些常见误区?
误区1:结核病早已灭绝
事实: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70余万例,仍是全球第三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
误区2:年轻人不会得结核病
事实:学生等压力大、所处环境密集人群及流动人口、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群体均是结核病发病高危人群。
误区3:共用餐具才会传染
事实: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期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均可排出带有结核菌的飞沫。
误区4:结核病都有传染性
事实:人体的各个器官都可以发生结核病,如肺、骨、淋巴结、肾等,由于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故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传染性更大。
误区5:服药后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事实:结核菌是相当顽固的,结核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一般为6—9个月,以达到治愈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结核病专科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症、痰结核菌检查、放射学检查等结果决定是否停药,不可自行停药。
误区:6:结核病康复不会再得病
事实:结核病患者经正规治疗后病情稳定,遵医嘱可停药。不过,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有些休眠的细菌就会慢慢生长繁殖,当菌量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结核病就会复发。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肺结核怎么办?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超过2周,怀疑自己得了肺结核,应该尽早到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如果确诊了肺结核,应该主动向学校和老师进行报告,并接受治疗。如果符合休学条件,应该遵医嘱休学治疗。待传染性消失后,凭结核病防治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可复学。
肺结核可防可治,患了肺结核也不用害怕,应按医生的要求,接受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都可以治愈,恢复健康。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一科 主任医师 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