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深淋巴管 - 静脉吻合术国内多点突破 认知衰退有望逆转
2025-03-26 11:18:20来源:推医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血管外科团队为78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成功实施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以下简称“LVA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显著提升,记忆力、定向力及情绪状态明显改善。这一案例标志着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外科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病理机制突破:从 "脑毒淤积" 到精准疏通】
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 "记忆的橡皮擦",全球患者超 5000 万,我国 8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 30%。传统药物治疗(如甘露特纳、美金刚等)对中晚期患者疗效有限,而最新研究发现,脑内 β- 淀粉样蛋白和 tau 蛋白异常沉积与淋巴系统引流障碍直接相关。
颈深淋巴 - 静脉吻合术的核心原理,正是通过超显微外科技术(10-40 倍显微镜下操作),在颈部重建淋巴管与静脉的直接通路,加速脑脊液中毒性蛋白的清除,降低颅内压,从而延缓甚至逆转病情。航空总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王林表示:这是首次从病理机制层面直击 ' 脑内毒素淤积 ' 问题,为中晚期患者提供了手术干预可能。
【临床实践:多学科协作下的 "毫米级手术"】
各地医院的临床实践显示,该手术需严格遵循多学科诊疗(MDT)模式。以航空总医院为例,术前需经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评估,通过 MMSE/MOCA 量表、PET-CT 及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如 p-tau181)筛选适应症患者。手术通常在 4-5 小时内完成,切口仅 3-6 厘米,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住院周期缩短至 5-7 天。
典型案例:
西安交大一附院为 78 岁患者实施荧光导航下淋巴管吻合,直径 0.1 毫米的淋巴管与 3 毫米静脉精准对接。
十堰市人民医院创新应用 0.5mm 级超显微技术,术后患者 MMSE 评分提升 40%,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恢复。
济宁患者术后 4 小时即能认出家人,PCT-CT 显示脑代谢水平明显改善。
专家强调该技术仍处于临床探索阶段。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邢岩指出:"手术适应症需严格把控,仅适用于淋巴引流障碍型阿尔茨海默病,对血管性痴呆等其他类型无效。长期疗效及并发症仍需大样本随访。"
随着技术普及,颈深淋巴 - 静脉吻合术正从创新疗法向常规治疗过渡。正如哈医大二院为加拿大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所展示的,中国原创的显微外科方案,正在为全球抗 "痴" 战争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专家呼吁:老年人若出现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等症状,应尽早就诊。早期干预结合手术与药物,有望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让更多家庭重拾 "记忆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