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全面梳理了PAX1联合JAM3双基因甲基化(PAX1m/JAM3m)检测的实验室操作流程及质控标准、样本采集与处理,提出了PAX1m/JAM3m检测意义及功能、实验室检测流程、质量控制、检测报告及临床应用建议。
共识旨在推动子宫颈癌甲基化在实验室检测与临床的规范化应用,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为明确临床应用场景,提供具备实践性与前瞻性的指导。
《子宫颈癌PAX1联合JAM3双基因甲基化检测流程、报告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
背景与现状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女性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加速消除子宫颈癌”全球战略,强调早期筛查的核心作用。然而,我国筛查覆盖率不足40%,传统方法如细胞学检查和高危HPV(hrHPV)检测面临灵敏度低、假阳性率高、主观依赖性强等瓶颈。在此背景下,DNA甲基化检测作为新型分子标志物技术,因其在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中的高特异性与客观性,成为突破现有筛查困境的重要方向。
检测技术原理与优势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机制,异常甲基化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PAX1(配对盒基因1)和JAM3(连接附着分子3)双基因甲基化(PAX1m/JAM3m)检测通过分析宫颈脱落细胞中这两个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实现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癌变的精准识别。
核心优势:
1. 早期预警:PAX1m/JAM3m水平升高可提示hrHPV持续感染(持续3年以上者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早于形态学病变出现。
2. 高灵敏度与分流价值:多中心研究显示,PAX1m/JAM3m检测CIN3+的灵敏度达87.6%,诊断CIN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95.9%。在hrHPV阳性或细胞学ASC-US(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分流中,可减少57%-79.5%的阴道镜转诊。
3. 标准化与无创性: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检测流程可实现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样本采集便捷,避免侵入性检查。
检测全流程技术规范
1.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要求:避免月经期、用药或性生活后24小时内取样,使用专用宫颈采样器旋转刷取脱落细胞。
- 保存与运输:样本需立即置于保存液中,室温下1周内完成检测,避免反复冻融导致DNA降解。
2. 实验室操作流程
- 核酸提取:推荐磁珠法富集短片段DNA,确保甲基化位点完整性。
- 重亚硫酸盐转化:将未甲基化胞嘧啶转化为尿嘧啶,需验证转化效率(如Sanger测序比对)。
- qPCR检测:设定ΔCt阈值(PAX1/JAM3甲基化阳性判定标准),每批次需包含阴/阳性质控品。
3. 质控体系
- 内部质控:每批次检测需验证弱阳性质控品(接近检测限)、阴性对照及内参基因稳定性。
- 外部质控:参与室间质评,确保实验室间结果一致性。
- 失控处理:结果异常时需排查污染、试剂失效或设备误差,追溯至最后一次有效质控后样本。
临床应用场景与管理路径
1. 联合筛查策略
- hrHPV初筛分流:
- HPV16/18阳性且PAX1m/JAM3m阳性:直接转诊阴道镜。
- 非HPV16/18型阳性且甲基化阴性:结合细胞学结果(如ASC-US以上转诊,阴性则1年后复查)。
- 细胞学ASC-US分流:甲基化检测可替代重复细胞学或HPV检测,减少79.5%阴道镜转诊。
2. 特殊人群管理
- 绝经后女性:针对宫颈管取样困难(TZⅢ型转化区),甲基化检测可降低漏诊风险。
- 治疗后随访:术后持续PAX1m/JAM3m阳性提示残留病变或复发可能。
3. 报告解读要点
- 阳性结果:提示CIN2+风险,需结合阴道镜评估,尤其关注TZ不可见病例。
- 阴性结果:高阴性预测值(>95%)支持延长筛查间隔,降低过度医疗。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当前局限:
- 检测为定性分析,无法量化甲基化水平与病变程度。
- 阴道镜与病理结果不一致时(如甲基化阳性但活检阴性),需结合TZ分型及多点活检。
未来展望:
- 扩大前瞻性队列验证,探索甲基化动态监测在治疗反应评估中的应用。
- 开发多组学联检模型(如甲基化+突变+蛋白标志物),提升腺癌检出率。
- 推动基层标准化检测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宫颈癌筛查公共卫生项目。
总结
《PAX1联合JAM3双基因甲基化检测专家共识》首次系统构建了从样本采集到临床决策的全流程技术标准,填补了我国宫颈癌分子筛查的规范化空白。该技术通过精准分流高风险人群,有望显著优化筛查效率,降低医疗负担,为2030年实现宫颈癌消除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未来需进一步累积真实世界数据,拓展其在腺癌早期诊断和个性化管理中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