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医汇

首页 > 行业动态

气胸不是“小病”,警惕突发性胸痛和呼吸困难

2025-03-03 15:19:53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什么是气胸

气胸俗称“爆肺”,是指气体异常进入胸膜腔(包裹肺部的密闭腔隙),导致肺部受压塌陷的疾病。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仅有少量润滑液体,维持负压状态,帮助肺部扩张和收缩。当气体进入后,压力失衡,肺无法正常膨胀,呼吸功能受损。

有医生比喻称,肺可以看作一个气球,胸膜腔就是包裹气球的箱子。若气球破了个洞,漏出的气体会挤占箱子空间,导致气球被压扁,无法充气。

气胸的类型

根据成因和病理特点,气胸可分为以下几类——

1.自发性气胸

原发性:无明确肺部疾病,常见于瘦高体型年轻男性,因先天性肺弹力纤维发育不良或肺大疱破裂引发。

继发性:由肺部基础疾病,如慢阻肺、肺纤维化、肺结核导致,中老年人多见。

2.外伤性气胸

因胸部外伤,如车祸、刀刺伤,或医疗操作,如穿刺、手术引起。

3.张力性气胸(最危险的类型)

气体单向进入胸膜腔无法排出,导致胸腔压力骤升,可能压迫心脏和大血管,引发休克甚至心脏骤停。

气胸的症状与前兆

气胸的典型症状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具体表现包括——

胸痛:多为单侧尖锐刺痛,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

呼吸困难:轻者仅活动后气短,重者静息时也无法正常呼吸。

咳嗽:干咳或伴随少量血丝。

其他: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

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代偿能力强,可能症状轻微,但积气量多仍可能致命,需及时就医。

哪些人易得气胸

瘦高体型男性:青春期发育快、体型瘦高的男性,因肺组织弹性纤维发育不全,易形成肺大疱,轻微用力,如咳嗽、提重物即可破裂。

吸烟者及肺部疾病患者:长期吸烟者、慢阻肺患者、肺气肿患者,肺部结构脆弱,易因炎症或肺大疱破裂引发气胸。

特殊职业人群:飞行员、潜水员等,因气压变化大,风险较高。

营养不良者:蛋白质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可能导致肺组织修复能力差,增加复发风险。

危害和风险

气胸的危害不仅是“漏气”那么简单,还包括——

急性致命风险:张力性气胸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率高达30%。

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每次气胸发作会形成胸膜粘连和肺瘢痕,进一步削弱肺功能,导致更易复发。

并发症威胁:脓胸,反复胸腔穿刺可能引发感染,导致脓液积聚;肺纤维化,长期肺部损伤使肺组织硬化,丧失弹性,呼吸功能不可逆下降等。

记住“三免三高一远离”

气胸并非“小病”。即使医疗技术进步,反复发作和基础健康问题仍可能酿成悲剧。对于瘦高体型、吸烟者及肺部疾病患者,更需提高警惕。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时的诊疗和科学的预防,才是守护呼吸自由的正确方式。

有医生总结出“三免三高一远离”的预防气胸口诀:

三免: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剧烈咳嗽;避免用力排便。

三高:高蛋白,增强肺组织修复能力,如鸡蛋、鱼肉等;高营养,均衡摄入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高纤维,预防便秘,降低腹腔压力。

一远离:彻底戒烟,避免肺部炎症和肺大疱的形成。

附加建议:定期体检(尤其高危人群),通过CT筛查肺大疱。控制情绪波动,学会深呼吸缓解压力。

聚焦1:你以为的上火可能病了

嗓子疼、长口疮、冒痘痘、大便干等症状,会被很多人归到“上火”的范畴里,认为多喝点水,或吃点清火药就能恢复。但有些情况看似是上火,其实是病了。

嗓子疼,除了缺水或吃太辣,可能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比如,感冒或链球菌咽喉炎,还可能是过敏反应。

烂嘴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水喝少了,或者上火的食物吃多了,其实,这可能是1型单纯疱疹病毒引发的唇疱疹,或是由于过度湿润和病菌感染导致的口角炎。

口腔溃疡,还可能与免疫因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铁、锌、维生素B1、B2、B12及叶酸等)、口腔卫生不好、口腔创伤或某些药物副作用有关。

眼屎多,可能是感染性结膜炎的表现,严重的话应及时就医。孩子眼屎多可能是先天性的鼻泪管堵塞或急性泪囊炎,也应该及时就医。

长痘,真正原因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过度分泌、毛囊角化异常、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便秘,还可能与饮食缺乏纤维素、水分摄入不足、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药物副作用或缺乏运动有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隋博文表示,上火并不能一味地清热,要根据虚、实来选择降火方法。降虚火,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顺应昼夜变化,保证充足睡眠,尤其不要熬夜。实火多由情绪波动过大、缺少睡眠、贪肥腻等原因导致,生活中要保持良好心态,少吃油腻食物。

聚焦2:耳石症高发季来了

古语云:“春气者,诸病在头”。有一种晕就容易在春天发生,一旦发作天旋地转,让人恶心想吐,甚至走不成路……这便是耳石症。临床数据和医学研究均显示,春天尤其是3月份左右,是耳石症高发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丁秀勇表示,从临床就诊人数来看,耳石症在每年3月份前后会出现一个高峰。专家们分析,这个现象可能与日照时间、激素波动等因素有关,经过一整个冬天,人们接受日晒的时间偏短,体内维生素D含量容易不足,就易发生耳石症。

耳石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一般可自愈,多数人在发病后一周到一个月内,眩晕感会自动消失。不过,耳石症发作后很痛苦,出现上述症状时,首选眩晕门诊就医,如果医院没有眩晕门诊,可选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宋海涛提醒,控制好以下因素有助预防耳石脱落:避免过度劳累;合理晒太阳、补钙;每天睡够7小时;积极控制相关疾病,比如梅尼埃病、中耳炎、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前庭康复训练,耳石症患者痊愈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强前庭康复训练,对降低复发有一定帮助。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北京青年报、华龙网、深圳晚报、澎湃新闻、生命时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