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对肠癌相关疾病记载很多,《素问》《灵枢》《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等将其称为"肠覃""癥瘕""积聚""肠风""肠澼""伏梁""藏毒""锁肛痔"等,描述与现代医学对此病所表现出的腹泻、腹痛、便血、腹部肿块等症状、体征相同。《灵枢·水胀》说:“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其症状的描述颇似结肠癌腹内结块的表现。《诸病源候论·积聚症瘕候》记述:“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劳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明代《外科正宗·脏毒》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类似于大肠癌的病因、主要症状,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清《外科大成·沦痔漏》说:“锁肛痔,肛门内外犹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上述症状的描述与直肠癌基本相符。
· 中医搭脉 ·
中医认为大肠癌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外感湿热,久居湿地,外感湿邪,导致水湿困脾,脾失健运,则内外之水湿日久不去,可引发本病。
2.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晶,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滋生水湿,水湿不去化热而下迫大肠,与肠中之糟粕交阻搏击或日久成毒,损伤肠络而演化为本病。
3.情志所伤所愿不遂,肝气郁结,肝木太过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合邪,下迫大肠,也可诱生本病。
4.正气亏虚先天不足或年高体虚之人,脾虚肾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与水湿的运化也有密切的关系,两脏虚损,导致水湿内停,日久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气)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外感湿热或脾胃损伤导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湿热久羁,留连肠道,阻滞气机,热渐成毒,热伤脉络,致使气滞、湿热、毒聚、血瘀,在肠道结积成块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环节。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生物靶向治疗、放疗等,其中以外科手术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放、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应用于新辅助、辅助和晚期姑息治疗。结肠癌不论是在术前还是术后,以及中晚期的病人放化疗的时候都可以采取中医药的治疗。肠癌术后病人因肠黏膜变化会出现较明显的的腹泻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令患者非常苦恼,同时由于长期腹泻导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或诱发其他疾病。服用益气健脾、温阳利湿中药可有效缓解腹泻症状、增强抵抗力。放化疗期间,由于药物和射线的毒性作用,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服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为主的中药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同时对放化疗具有增敏减毒作用。放化疗完成后,可以扶正抗癌中药长期维持治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理论根基,肿瘤患者久病必虚,肠癌患者虚久必积、积久成瘀,长期服用扶正抗癌中药,有助于阻断腺瘤息肉等癌前病变及肠癌的复发或转移。
对付直肠癌,最根本的措施在于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
而平时注意以下各项,可能有所裨益:
(1)改进食物结构:多吃低脂肪和高纤维素的食物,如瘦肉、粗粮、新鲜蔬菜水果等。
(2)保持大便通畅:每天或隔天大便一次,尽量缩短大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粪毒的吸收。
(3)积极治疗肠疾:特别是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应及时治愈。
(4)积极防治与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及时治愈直肠血吸虫肉芽肿。
(5)提高临床警惕:凡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特别是便血时应及时就医,作肛门直肠指检。